国际歌:修订间差异

H萌娘,万物皆可H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同志们似乎把教员的诗写错了,现更正)
标签可视化编辑
 
第26行: 第26行:


==歌曲==
==歌曲==
https://m.youtube.com/watch?v=k8BjeBvzw9w&pp=ygUJ5Zu96ZmF5q2M
[https://youtu.be/k8BjeBvzw9w 国际歌(唐朝乐队)]


==歌词==
==歌词==

2024年10月4日 (五) 09:56的最新版本

Soviet armed forces.png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Nuvola filesystems services.png
本条目有惨遭墙娘河蟹的全年龄阉割版本
本条目有惨遭墙娘河蟹的全年龄阉割版本
L'Internationale
国际歌 若尘版 封面.jpg
译名 国际歌
作词 欧仁·鲍狄埃(1871年)
作曲 皮埃尔·狄盖特(1888年)

《国际歌》(法語:L'Internationale)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曲。

歌曲背景[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国际歌》由两位巴黎公社委员,工人诗人欧仁·鲍狄埃1871年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谱曲作成。在1871年5月末“流血周”法国当局血腥镇压巴黎公社后,欧仁·鲍狄埃被迫离开巴黎,在一所老房子的阁楼上写下了赞颂巴黎公社战士们革命精神的诗歌《L'Internationale》。

《国际歌》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苏联最早也曾以国际歌为国歌(直到1944年),1944年后成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2年后为苏联共产党)党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把《国际歌》定为国歌。《国际歌》在中国共产党也有类似党歌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重大活动结束时(如代表大会闭幕)均会演奏。

1923年由萧三先生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唱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1962年译文重新加修订。所用多此版本。歌曲所用歌词为一二六这三段,最常用第一段。

《国际歌》从法语被翻译成俄语,再到汉语,传遍万国劳动者。因此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曾经出现过唱着《国际歌》就能找到同志和朋友的时刻。

有时以英特纳雄耐尔直指此歌曲实际指国际共产主义,也有两句合用“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1]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经典歌曲《国际歌》经常得到翻唱、创新和化用(如六四事件当中的学生与工人)。

歌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国际歌(唐朝乐队)

歌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以下部分未演唱)
压迫的国家,空洞的法律,
苛捐杂税榨穷苦;
豪富们没有任何义务,
穷人的权利是句空话;
受监视的“平等”呻吟已久,
平等需要新的法律,它说:
“平等,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矿井和铁路的帝王,
在神坛上奇丑无比。
除了搜刮别人的劳动,
他们还做了些什么?
在这帮人的保险柜里,
放的是劳动者的成果。
从剥削者的手里,
劳动者只是讨回血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国王用谎言来骗我们,
我们要联合向暴君开战。
让战士们在军队里罢工,
停止镇压离开暴力机器,
如果他们坚持护卫暴君,
让我们英勇牺牲,
他们将会知道我们的子弹,
会射向自己国家的将军。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以下部分仍有演唱)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
哪能容得寄生虫!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注释[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维基娘
提醒你
  1. 出处为毛泽东写的《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