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林則徐所做的一首詩。
創作背景[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發配伊犁,效力贖罪。
他忍辱負重,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被發配到新疆伊犁。
詩人在古城西安與妻子離別赴伊犁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下此詩。
作者簡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
是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民族英雄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
正文[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其一[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
- 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
- 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
- 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台。
其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注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立:成。
- 三島:指英倫三島,即英國的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此旬回顧抗英經歷,足見英國無人。
- 九
垓( ):九州,天下,這句可能是用古神話中豎亥自東極步行至西極的故事(見《山海經·海外東經》),表示自己將風塵僕僕地走遍各地觀察形勢。 - 兒童:指幼稚無知的人,代指對林則徐被貶幸災樂禍的人。
- 趙老送燈台:即上句的輕薄語。
- 《歸田錄》:"俚諺:'趙老送燈台,一去更不來。'當時清廷中的投降派詛咒林則徐。說他被貶新疆是"趙老送燈台",永無回來之日。
- 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無能,這裡是自謙之詞。
- 以:用,去做。
-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鄭國大夫子產改革軍賦,受到時人的誹謗,子產日:"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見《左傳·昭公四年》)詩語本此。
- 謫居:因有罪被遣戍遠方。
- 養拙:猶言藏拙,有守本分、不顯露自己的意思。
- 剛:正好。
- 戍卒宜:做一名戍卒為適當。這句詩謙恭中含有憤激與不平。
-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作者自注,宋真宗聞隱者楊朴能詩,召對問:"此來有人作詩送卿否?"對曰:臣妻有首雲"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東坡赴詔獄,妻子送出門皆哭。坡顧渭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首詩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這兩句詩用此典故,表達他的曠達胸襟。
- 山妻:對自己妻子的謙稱。
- 故事:舊事,典故。
譯文[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其一[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我離家外出去遠行,無論到哪裡,都會敞開寬闊的胸懷。我們要樂觀曠達,心裡不要難受悲哀。
- 世上的大事、國家的大事,是很難從沒有過錯中成功的,就連高官達貴也不是天生得來。
- 回想廣東那轟轟烈烈的禁菸抗英,我蔑視英國侵略者。從今以後,我將遊歷祖國大地,觀察形勢,數歷山川。
- 不要理會那般人幸災樂禍、冷嘲熱諷,鄙棄那些"趙老送燈台"之類的混話。
其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我能力低微而肩負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盡。一再擔當重任,以我衰老之軀,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撐了。
- 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將不顧生死。難道能因為有禍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嗎?
-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還是退隱不仕,當一名成卒適宜。
- 我開著玩笑,同老妻談起《東坡志林》所記宋真宗召對楊朴和蘇東坡赴詔獄的故事,說你不妨吟誦一下"這回斷送老頭皮"那首詩來為我送行。
評價[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林昌彝評之日:"蓋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詩常不去口。"(《射鷹樓詩話》卷二)
- 郭則弦也說:"跡其生平,無愧此語。"(《十朝詩家》卷十五)》
- 言平析:"其胸次漉落,性量和平,於詩中可見之,裁不可及也。"(夏敬靚《擎山詩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