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風暴

出自H萌娘
於 2023年1月26日 (四) 17:39 由 许杨清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内容大部分来自法语维基与百度百科,原文内容有删改。)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五月風暴是 1968 年 5 月— 6 月在法國爆發的一場學生罷課、工人罷工的群眾性左翼運動。

社會背景

經濟背景

1968年是法國「空前繁榮的十年」的尾聲,然而,此時的法國社會問題重重,這表現在:

  • 工廠大規模倒閉
  • 47 - 50萬名失業者
  • 200 萬人每月工資僅為 400-500 法郎
  • 500 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在巴黎工業區的楠泰爾學院附近,學生們看到觸目驚心的貧民窟依然存在。

政治背景

1945 年以後,共產黨成為了法國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力量之一,並且通過選舉在工人、農民,特別是在知識分子中獲得了不可忽視的的地位,許多法國知識分子加入了它。根據阿爾都塞回憶,當時的」共產主義瀰漫在空氣當中「。

然而,50 年代以來,隨著蘇共秘密報告的發表,許多共產黨員的信仰破滅,法國左翼力量內部也隨之發生分裂。雖然法共一直試圖淡化史達林的批評所帶來的影響,但戰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已逐漸對蘇式官僚國家變得反感,他們的更加欽佩的是第三世界的國家(例如古巴或中華人民共和國)。

文化背景

60 年代是法國青年逐漸興起了自己的文化,然而政府和公共領域的態度是普遍不理解,抑或直接無視它們的存在。社會的主流文化依舊保守,專制家長式作風無處不在,許多學校仍然只招收男孩或女孩,學生的著裝也被嚴格限制,這些道德律令到處束縛著青年。

為了應對保守的社會,左翼哲學及其衍生思潮開始在法國大眾內部全面興起。哲學方面諸如結構主義的列維施特勞斯,存在主義的薩特,精神分析的拉康以及馬克思主義的阿爾都塞,包括新浪潮電影的戈達爾,他們都對 60 年代的青年產生了深遠影響。評價當時的學術界,福柯說:」1968 年以前,至少在法國,如果要做一個哲學家,你必須是馬克思主義者,或存在主義者,或結構主義者。

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的普遍發展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年開始對第三世界的革命領袖著迷 :如胡志明切·格瓦拉卡斯楚毛澤東,而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打破權威並奪取政治權力「的形象更是他們的榜樣。此外,他們還密切關注黑人解放運動並研究各種形式的鬥爭。

事件背景

1968 年 1 月,法國青年和體育部長弗朗索瓦·米索福前往巴黎大學楠泰爾學院為游泳池落成剪彩。由於不滿大學對於男生訪問女生宿舍的嚴格限制,一些學生圍住部長,人稱「紅毛丹尼」的無政府主義者丹尼·科恩-邦迪質問「為何從不談論學生性問題」,部長答覆「你可以跳到水中來敗敗火」,科恩-邦迪立即回應「這是法西斯官員對於學生所作的答覆」,被激怒的學生們應聲高呼「打倒性別隔離區」,不知所措的部長匆匆離去。


2 月,文化部長馬爾羅解除了德高望重的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亨利·朗格盧瓦的職務,憤怒的電影界人士成立了「捍衛電影資料館委員會」,要求馬爾羅辭職。 4 月 21 日,馬爾羅恢復朗格魯瓦職務,卻以中斷資料館政府資助作為報復,這一行徑遭到了電影界和知識界的強烈反彈,也促使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五月風暴里堅定站在了學生的一邊。


3 月 21 日,一支左翼突擊隊占領了巴黎的美國捷運公司大樓,以抗議兩天前在反對越南戰爭的示威中的逮捕。警方拘捕了突擊隊的6名成員,其中一人為楠泰爾學院學生。次日,科恩-邦迪率領學生占領楠泰爾學院行政樓以示抗議,這是法國歷史上第一次學生占領教育行政機關。一時間形形色色的學生組織雲集楠泰爾學院,並成立了以「紅毛丹尼」為首的「 322 運動」組織。 22 日,150 名學生占領了楠泰爾學院巴黎大學的一棟行政大樓,並在大學理事會會議室舉行了一次會議,討論法國社會的階級歧視和官僚機構對大學資金的控制。

事件經過

5月2日,校方關閉楠泰爾學院,並責令科恩-邦迪等8名學生骨幹到巴黎大學總部紀律委員會接受訓斥,次日,巴黎大學學生到索邦大學總部門前集會抗議,於是教育部和校方邀請大批警察入住索邦校區。這是巴黎大學歷史上第二次被關閉,上次是因為納粹占領,且根據法國傳統,警察不得進入校園,這些行動不但更加激怒了學生,也使得大多數教授、學者站在了同情學生的立場上。當天下午,1600名警察包圍校園,逮捕300多名學生;學生們高呼「還我同志」的口號進行抵抗,結果遭到催淚瓦斯和警棍的鎮壓,學生隨即在盧森堡廣場壘起了象徵革命的第一道街壘。


6日,全法學生聯合會全國中高等學校教師工會號召總罷課;


8日,薩特等一批知識分子發表聲明,號召「所有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在物質和道義上支持學生和教師們發起的鬥爭」,人們開始揮舞旗幟,在凱旋門高唱《國際歌》,並且上街遊行,學生和警方在聖日爾曼大街的激烈衝突導致422人被捕,超過900人受傷;9日,薩特等再聯署「向用一切手段擺脫異化秩序的學生們致敬」宣言,拉丁區爆發更大規模示威抗議,而警方則封鎖塞納河上橋梁,雙方展開激烈衝突,導致數百人的受傷、被捕,衝突一直持續到次日黎明。電影界的積極介入使得「五月風暴」的消息迅速傳遍法國,里昂、南特、斯特拉斯堡等地學生紛起響應,拉丁區更成了街壘的世界,這一夜被稱為「街壘之夜」。


11日晚,出訪歸來的總理蓬皮杜宣布警方撤出索邦校區;13日,法國總工會法國民主勞工同盟和巴黎學生組織 80 萬人橫穿巴黎的遊行,示威者隨即進駐索邦大學,並在此後一周內相繼占領了拉丁區大多數公共建築。


戴高樂總統最初對五月風暴不屑一顧,並堅持於14日出訪羅馬尼亞。14日,法國國家劇院、法國作家協會等單位均被示威者控制,坎城電影節也為聲援學生草草中止。一些學生組織開始奔赴工廠和全國串連,號召「工人階級從瘦弱的學生手中接過領導權」,罷工浪潮開始席捲法國。18日,法國公交系統罷工,巴黎徹底癱瘓。

21日,政府下令將科恩-邦迪等驅逐出境,次日,爆發了反驅逐的大遊行。24日,一直保持緘默的戴高樂發表講話,同意進行大學,經濟與社會改革,建議公民投票,示威者以「再見,戴高樂」的呼聲回應,總統的支持者向示威者發起攻擊,並導致兩人死亡;

25日,政府和工會開始談判,並於27日達成一系列協議,卻遭到大多數工人的拒絕,從5月27日開始至6月30日,法國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學生與工人持續示威抗議,並且反對政府的主導下資方與工會代表所簽署的勞資協議。左派政黨則宣稱可以負起政治責任,組織臨時政府控制局勢。


29日,五月風暴達到最高峰,這一天僅有5000萬人口的法國全國有1000萬工人罷工,300多個工廠被工人占領,30多所大學被學生占領。


就在這一天,戴高樂認為情況已經失控,他秘密飛往德國,會見了法軍駐德司令,並取得軍方效忠。戴高樂當即飛回,宣布解散議會,舉行大選。6月1日,示威和集會被禁止,大批罷工工人被解僱,兩名工人在此後的衝突中死亡。16日,示威組織宣布解散,並撤出索邦大學等公共設施。


6月16日,整個巴黎被裝點成標語、口號、傳單、紅旗的海洋,人們用歡呼、吶喊和歌唱,給「五月風暴」的失敗,畫上了喜劇性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