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风暴
五月风暴是 1968 年 5 月—6 月在法国爆发的一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左翼运动,并且是20世纪规模西方最大的群众性运动。
社会背景
经济背景
1968年是法国“空前繁荣的十年”的尾声,然而,此时的法国社会问题重重,这表现在:
- 工厂大规模倒闭
- 47 - 50万名失业者
- 200 万人每月工资仅为 400-500 法郎
- 500 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当时,许多贫民窟毗邻巴黎,在巴黎工业区的楠泰尔学院附近,学生们看到触目惊心的贫民窟依然存在。
政治背景
1945 年以后,共产党成为了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力量之一,并且通过选举在工人、农民,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中获得了不可忽视的的地位,许多法国知识分子加入了它。根据阿尔都塞回忆,当时的”共产主义弥漫在空气当中“。
然而,50 年代以来,随着苏共秘密报告的发表,许多共产党员的信仰破灭,法国左翼力量内部也随之发生分裂。虽然法共一直试图淡化斯大林的批评所带来的影响,但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已逐渐对苏式官僚国家变得反感,他们的更加钦佩的是第三世界的国家(例如古巴或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化背景
60 年代是法国青年逐渐兴起了自己的文化,然而政府和公共领域的态度是普遍不理解,抑或直接无视它们的存在。社会的主流文化依旧保守,专制家长式作风无处不在,许多学校仍然只招收男孩或女孩,学生的着装也被严格限制,这些道德律令到处束缚着青年。
为了应对保守的社会,左翼哲学及其衍生思潮开始在法国大众内部全面兴起。哲学方面诸如结构主义的列维施特劳斯,存在主义的萨特,精神分析的拉康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阿尔都塞,包括新浪潮电影的戈达尔,他们都对 60 年代的青年产生了深远影响。评价当时的学术界,福柯说:”1968 年以前,至少在法国,如果要做一个哲学家,你必须是马克思主义者,或存在主义者,或结构主义者。”
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普遍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年开始对第三世界的革命领袖着迷 :如胡志明、切·格瓦拉、卡斯特罗和毛泽东,而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打破权威并夺取政治权力“的形象更是他们的榜样。此外,他们还密切关注黑人解放运动并研究各种形式的斗争。
事件背景
1968 年 1 月,法国青年和体育部长弗朗索瓦·米索福前往巴黎大学楠泰尔学院为游泳池落成剪彩。由于不满大学对于男生访问女生宿舍的严格限制,一些学生围住部长,人称“红毛丹尼”的无政府主义者丹尼·科恩-邦迪质问“为何从不谈论学生性问题”,部长答复“你可以跳到水中来败败火”,科恩-邦迪立即回应“这是法西斯官员对于学生所作的答复”,被激怒的学生们应声高呼“打倒性别隔离区”,不知所措的部长匆匆离去。
2 月,文化部长马尔罗解除了德高望重的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亨利·朗格卢瓦的职务,愤怒的电影界人士成立了“捍卫电影资料馆委员会”,要求马尔罗辞职。 4 月 21 日,马尔罗恢复朗格鲁瓦职务,却以中断资料馆政府资助作为报复,这一行径遭到了电影界和知识界的强烈反弹,也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五月风暴里坚定站在了学生的一边。
3 月 21 日,一支左翼突击队占领了巴黎的美国捷运公司大楼,以抗议两天前在反对越南战争的示威中的逮捕。警方拘捕了突击队的6名成员,其中一人为楠泰尔学院学生。次日,科恩-邦迪率领学生占领楠泰尔学院行政楼以示抗议,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学生占领教育行政机关。一时间形形色色的学生组织云集楠泰尔学院,并成立了以“红毛丹尼”为首的“ 322 运动”组织。 22 日,150 名学生占领了楠泰尔学院巴黎大学的一栋行政大楼,并在大学理事会会议室举行了一次会议,讨论法国社会的阶级歧视和官僚机构对大学资金的控制。
事件经过
5月2日,校方关闭楠泰尔学院,并责令科恩-邦迪等8名学生骨干到巴黎大学总部纪律委员会接受训斥。次日,学生在巴黎大学索邦校区总部门前集会抗议。校方要求政府“驱散扰乱者以恢复秩序”,索邦校区被强行疏散。这是巴黎大学历史上第二次被关闭,上次是因为纳粹占领,且根据法国传统,警察不得进入校园,这些行动不但更加激怒了学生,也使得大多数教授、学者站在了同情学生的立场上。当天下午, 1600 名警察包围校园,逮捕 300 多名学生;学生们高呼“还我同志”的口号进行抵抗,结果遭到催泪瓦斯和警棍的镇压,学生随即在卢森堡广场垒起了象征革命的第一道街垒。晚上,数百名学生和路人向警察发起冲击,一份警方报告中说:”他们为了救出自己的一些人,成群结队地冲向我们的军队”。
当天在巴黎共有 481 人受伤,其中包括 279 名学生和 202 名警察。
6日,全法学生联合会和全国中高等学校教师工会号召总罢课;同一天,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党呼吁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 。7日,共产主义学生联合会创办《行动报》,并且迅速将其从周报转变为日报,每天的印刷量高达十万份。
8日,萨特等一批知识分子发表声明,号召“所有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在物质和道义上支持学生和教师们发起的斗争”。科恩-本迪特后来说:“我们当中没有人读过马尔库塞。当然,有些人读过马克思,也许还有巴枯宁,以及当代作家中的阿尔都塞、毛泽东、格瓦拉。但几乎所有人都读过萨特。”人们开始挥舞旗帜,在凯旋门高唱《国际歌》,并且上街游行,学生和警方在圣日尔曼大街的激烈冲突导致422人被捕,超过900人受伤;9日,萨特等再联署“向用一切手段摆脱异化秩序的学生们致敬”宣言,电影界也积极介入,“五月风暴”的消息迅速传遍法国。里昂、南特、斯特拉斯堡等地学生纷起响应,拉丁区爆发更大规模示威抗议,而警方则封锁塞纳河上桥梁,双方展开激烈冲突,数百人的受伤、被捕,冲突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拉丁区更成为街垒的世界,从凌晨 2 点开始,6255 名警察不断对街垒发起冲击,最后一个街垒于凌晨 5 点 30 分倒下。这一夜被称为“街垒之夜”。
10日黎明,法国总工会和各左翼政党开始呼吁24 小时总罢工,坚持学生和工人之间的团结,并宣布将举行大规模游行。10日夜,有杂志开始介绍自五月风暴相关事件,但不久即遭到法国当局审查。有学者回忆道,“周五到周六晚上,警察的暴力画面震惊了整个法国” 。11日,法国总理蓬皮杜宣布警方撤出索邦校区;12日,法国总工会、法国民主劳工同盟和巴黎学生组织 23 万人(警方统计数据)发动横穿巴黎的游行,示威者随即进驻索邦大学,并在此后一周内相继占领了拉丁区大多数公共建筑。12日中午,运动出现了第一个被占领的工厂。
戴高乐总统最初对五月风暴不屑一顾,并坚持于14日出访罗马尼亚。14日,法国国家剧院、法国作家协会等单位均被示威者控制,戛纳电影节也为声援学生草草中止。一些学生组织开始奔赴工厂和全国串连,号召“工人阶级从瘦弱的学生手中接过领导权”,罢工浪潮开始席卷法国。16日,学生发表电视声明宣布言论自由,国家剧院被改造成“工人、学生、艺术家和演员之间的聚会场所”。17日,列宁主义者在索邦校区夺权。18日,法国公交系统罢工,巴黎彻底瘫痪。
21日,政府下令将科恩-邦迪等驱逐出境,次日,爆发了反驱逐的大游行。24日,一直保持缄默的戴高乐发表讲话,同意进行大学,经济与社会改革,建议公民投票,示威者以“再见,戴高乐”的呼声回应,总统的支持者向示威者发起攻击,并导致两人死亡;
25日,政府通过工会和法国共产党开始谈判,并于27日达成一系列协议,但这一协议遭到大多数工人的拒绝,从5月27日开始至6月30日,法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学生与工人持续示威抗议,并且反对政府的主导下资方与工会代表所签署的劳资协议。左派政党则宣称可以负起政治责任,组织临时政府控制局势。
29日,五月风暴达到最高峰,这一天仅有5000万人口的法国全国有1000万工人罢工,300多个工厂被工人占领,30多所大学被学生占领。
就在这一天,戴高乐认为情况已经失控,他秘密飞往德国,会见了法军驻德司令,并取得军方效忠。戴高乐当即飞回,宣布解散议会,举行大选。6月1日,示威和集会被禁止,大批罢工工人被解雇,两名工人在此后的冲突中死亡。16日,示威组织宣布解散,并撤出索邦校区等公共设施。
6月16日,整个巴黎被装点成标语、口号、传单、红旗的海洋,人们用欢呼、呐喊和歌唱,给“五月风暴”的失败,画上了喜剧性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