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Online/写作

H萌娘,万物皆可H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at ico20.png
注意以下内容最初引自萌娘百科的已删除页面,世界观可能与H萌并不相同。内容经过双方不同人员的修改后,可能会有巨大差异。骗你的啦,实际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的说QAQ
注意以下内容最初引自萌娘百科的已删除页面,世界观可能与H萌并不相同。内容经过双方不同人员的修改后,可能会有巨大差异。骗你的啦,实际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的说QAQ
最大的智慧在于字句简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曹雪芹的看法


写作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使用文字来记录资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

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写作是锻炼「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最直接且最低成本的方式。提升写作水平不仅仅要掌握技巧,还要提升认知水平与思辨力。如果能精彩地思考,就一定能精彩地写作、精彩地讲解。

写作不仅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还能发现和澄清思想。你以为自己已经明白了,实际上却发现想法非常混乱。大部分人对于生死、宗教、道德、政治、艺术等的认识模糊不清,直到他们死去时仍是如此,甚至对于一些较为实际的问题,人们也难以弄明白。所有人都生活在持续的混沌之中,自以为在思考重要的问题,但其实是在思考思考本身。

思想化为语言[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内在语言是心灵活动,书面语言是物质符号,物质符号能使别人听见看见,使看见这符号的人知道你的心思意念。

你不会知道我心里想的是「水」,只有当我写下「水」这个字你才能明白。写作把作者的心灵变成物质,绘画也是把画家的心灵变成线条颜色固定在画布上,雕刻也是把心灵变成一块石膏、一块铜或一块大理石。这种代表艺术家心灵的物质不再单单是物质,它有超乎物质以上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把这种物质符号叫「媒介」,它就好像于是一个媒人,一个介绍人,把作者和读者撮合在一起。作品出自作者的心灵,当它进入读者的心灵时,就不再是一个介绍人,不再是一个第三者,而是读者自己。

写作能推敲琢磨反复修改,而读文学作品的人又能从容品味百读不厌,所以文章往往比说话精致、细腻,结构复杂而寓意深远。只要不过分极端地发展文章的这种特性,它仍然是「白话文」,它的光彩可以照亮「话」,增加话的文采,它的特色可以成为「话」的特色,把「话」提炼升高。伟大的文学家是改进语言的人,甚至是创造语言的人。有些话我们本不知道应该怎么说,看了某一篇作品才知道。有些话我们说了许多年,后来听见某一部广播剧或看过某一部电影,才知道有更好的说法。

思维密集度[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准备这个读物需要的总时间除以阅读这个读物需要的时间就等于思维密集度。

例如:一个人以正常的思维速度边想边说一个小时,那么听他说这一小时话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思维密集度就是1;然而写文章就完全不同,它可能需要经过修改和润色,一个小时写出来的文章,可能别人5分钟就看完了,那么这篇文章的思维密集度就是12。

写一本好书可能需要作者从搜集材料开始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如果读者两个晚上看完,那么这本书的思维密集度可能达到几百。显然,看一个具有高思维密集度的东西是很令人窃喜的事情。为了写成一本书,也许作者要阅读十倍甚至百倍的材料,亲自采访相关人员,前往世界各地调查,这还不算书中的研究结果可能是数个团队花费无数的时间和金钱才能取得。但很少有人会每个字都看,通常能把正文看完就不错了,很少有人会去研究那些小字体的注记。

句子可以无限长[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句话,短可以只有一个词,长可以长到无止境。比如在一定的环境中,「看」可以是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不论多么长的句子,我们都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使它更长。当然,实际说话的时候,句子是不会太长的。因为太长了,到后来会忘记前面的内容。

因此,可以把过于「概括、简化」的内容换成「丰富、具体」的场景进行表达。例如:不是「那只熊本来就很大,加上厚实的脚掌显得更大」而是「那只熊有OO汽车那么大,脚掌就像一只棒球手套那么大」;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只长卷毛狗」;不是「一束花」而是「一束玫瑰」。

  • 最纸片:一个人,走在墓地里。
  • 次纸片:一个男人,走在夜晚的墓地里。
  • 纸片:一个青年男人,走在夜晚的墓地里,背后有些发凉
  • 略脱离纸片:一个青年男人,身材瘦高,走在夜晚的墓地里,虽然背后有些发凉,但还是强打精神不让自己显得太过畏缩
  • 脱离纸片:一个青年男人,身材瘦高,走在夜晚的墓地里,感到似乎有什么在跟随着自己,背后有些发凉,但碍于面子又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太过惊恐,吞咽了几次口水强装镇定
  • 更脱离纸片:一个身材瘦高的青年男人,脸上挂着比平时更佳浓重的畏缩表情,走在夜晚的墓地里,感到似乎有什么在跟随着自己,背后有些发凉,但碍于面子又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太过惊恐,吞咽了几次口水强装镇定地往前走,但手中涔涔的冷汗和不由自主加快的脚步却出卖了他

警惕西式中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西式中文是指受英语语法影响的中文,包括:语法、文笔、风格、用词。又名西化中文、欧化中文、英式中文。经常出现在翻译作品(译者逐字直译而忽略用词习惯)、字数要求(为了凑字数)、公文(政治套话)、论文和汇报(严谨)。

汉语更容易与英语折中语法,因为两者大体上都还是SVO结构。在英语中,会有带着一个特别长的介词短语修饰或定语从句的词。这些结构用到汉语句法里,句子也会有特别长的修饰(英化程度较低的汉语书面语里,这样句子往往会被拆成两部分)。

可能有人认为,长音节的表达方式,会显得比较恭敬和优雅;短音节的表达方式,反而显得粗鲁和不文雅。实际上,句子越短,就越容易被他人理解。例如:遇到危险时是大喊「救命」,而不是「请做出救我的动作」。

  • 删除不必要的词:不加节制地使用这些字,会扰乱文意。因此,少出现「的、一个、性、是」。
  • 隐含关系不用强制体现:少出现「被、所以」。有些情况可以把「地」改成逗号,摆脱主客关系。
  • 不要滥用「进行」:把「对 A(名词)进行 B(动词)」改成「BA」。把「对A进行CB」改成「C地BA」。例如:是「我编写条目」,而不是「我对条目进行编写」

写作技巧[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简单」才是王者技巧[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有些人平常能言善道,一旦提笔写作却一筹莫展,他们把写作和说话看成两件完全不同的事。实际上,「说」简化后就是「写」(删减许多字句),在电话上要说五分钟的(五分钟可以说一千字),写信也许只要三五句。有些语句再重复一遍也无必要,因为看信的人可以重看一遍。这就是文学家经常主张的「简练」。

对文章的增删润饰不要过分,不要极端发展。如果修饰能增加忠实,修饰是必要的,如果修饰能招致虚伪,修饰就是多余的。过分修饰,无论用文言或白话写作都足以伤害作品。而白话文学更不容矫揉造作、雕琢堆砌,那不仅伤害作品,也伤害了语言。

「丰满」才是情感表达[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把「话」写成「文章」,作者有理由增添字句。因为面对面说话的时候有手势、声调、表情帮助表达,写在纸上,这些都没有了,你得增加字数来弥补损失。多写几个字、多写几句话,才可以把你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例如:表示惊讶兴奋之情,写下来就是「你猜我昨天遇见谁?我遇见小张了!想不到吧?」

网络写作[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网络写作指在网络平台上的写作。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养成了从新媒体获取信息的习惯,很多人早晨起来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脸,而是打开手机看看有什么新鲜事。所以很自然地,写作的阵地也从报纸、杂志转移到手机上的微信、微博、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自媒体这些上面来。

流行的社交媒体传播介质包括了博客、vlog、播客、维基百科、Facebook、Instagram、Twitter、Google+、网络论坛、百度贴吧等。

  • 状态更新:指在社交媒体上的写作。其初衷是让你与朋友分享最近的动态。随着网站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状态更新做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发照片、分享网站链接、发布政治声明、转发笑话等等。除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以外,你几乎可以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任何内容。
  • 编辑修改:如果有不完善的内容,那么可以进行修改与更新。
  • 转发:把别人写的文章转发给其他人看。

网络写作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写作过程中,你会发现把想法转换成文字后,想把心里明白的道理写明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它会强迫你学习和阅读,否则写上一段时间就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了。

当你以前的积累和心得都分享完了这后,这时你会发现已经写不出来什么东西。如果你还想继续,这时候必需强迫自己坚持「阅读、思考、实践」,必须保持大量的吸收才能继续输出一些文章。

社交媒体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社交媒体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自行集结成某种阅听社群。它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视频」。例如:写博客、写书评、写影评、写百科。

个人归纳[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教科书+著名作家的经验

文体[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文体只是写作方式上可能会有些差异,把语言基础打好,其他的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晚都要涉及。

结构有两个很重要的价值;一是承载内容,二是符合读者的心理特征。

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

研究表明,与其他体裁相比,记叙文的总阅读时间更短,回忆成绩更好。读者在阅读记叙文时可以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推理加工,相对较容易;而说明文通常涉及新知识,并且与读者生活经验不同,文章内容逻辑性强,推理加工过程难度更大。

文章体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记叙文
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记叙文表述的是丰富的事件发展过程,生动而且情感深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并推测事件的发展,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事件和角色的行为意图是建立情景模型的关键点在阅读记叙文时,读者对每个故事情景的建立都包括在什么时间发生、在哪里发生、包含了哪些人、与前面事件之间有何因果关系、与人物的目标间有何联系等维度。随着故事中的每个事件或行为得到理解,在获得新信息时,如果新信息与情景模型不能形成连贯关系,会使当前的节点失效,新的节点被激活。
说明文
通常用于解释、总结、说服一个主题或事件。常见的有科普、广告、信息、干货文、经验分享、报纸文章、大学论文、商业备忘、书信。写一篇说明文,总结或结语一般放在开头而非结尾。必须先告知读者文章大意,再提供支撑观点的事例或细节,不要让读者猜测作者的中心思想。
议论文
人很容易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评论。小到对一顿饭的评价,对一场电影的评论,针对一条新闻的评论,对某个公众人物的评论,大到对环境、政策、国家大事、国际局势的评论。人们通过评论和表态,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加强跟外界的交互沟通。很多人写作的原因可能就是想表明自己态度。常见的有评论、声明、说理。在一般人心目中,说理的文章比抒情记事的文章身价高些,好的议论文还可能是结束争辩的文章。一个人之所以要发表意见、提出主张,多半由于想影响别人的想法,接受文中的主张。因此,议论免不了「争论」。
应用文
因为应用性文章是用来说明事实,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它强调信息的「简练、准确、有条理」。常见的应用文主要是机关公文,像工作汇报、邀请函、报告、计划、批示、通知、书信、启事、电报、新闻、广播稿、申请书、决议等。应用文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尊重格式,往里填充具体的内容即可。

文学体裁[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诗歌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如果散文是谈天,诗就是唱歌。作为文学作品的诗当然是没有曲谱的,它的音乐性藏在语言本身里,诗人的专长是把语言的音乐性加以发扬利用,使文字效果和音乐效果相加或相乘。作诗叫「吟诗」,诗的定义有一条是「文之成音者也」。
散文
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叙类文学体裁。运用普通语法结构,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束缚及限制的文字梳理方式,都可称为散文。凡是独立于小说,戏剧,诗歌等几大体裁之外的,都能归入散文范畴。记叙文以事件记叙为主,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抒情文以情为主,它可以由事或理引起,但情「淹没」了它们。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戏剧
一般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剧本是舞台表演或拍戏的必要工具之一,是剧中人物进行对话的参考语言。

文章结构[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文章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远不只这几种。结构的选择和内容排序,都要服务于读者,例如:制造出悬念、冲突、矛盾等效果,是要让故事精彩起来,调动读者的情绪,甚至达到共鸣。读者不想知道的信息,就不要出现,跟故事无关的内容提都不要提,就算你觉得这段文笔不错很有深度。真正让读者爽的是心中的期待得到满足。

  • 总分式:先总概括,再逐条展开写分论点。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需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将核心内容放在记叙文的开头,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并结尾处加以强调。详细描述经过部分,开头和结尾部分尽可能一笔带过,以「10000字」为例:2000字左右是开头,6000字左右是过程,剩下2000字左右是结尾。这和人们的阅读习惯有关,没有人喜欢为一个故事高潮等好久,也没有人喜欢在以为作者要结束的时候看到长篇大论。有两个变体包括:分总(先明确写出个条分论点,再总概括)、总分总(先总概括,然后分写,最后再总概括)。
  • 并列式/模块式:在同一主题下,展示几个相互关联或并行版块的结构方式。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写作,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它们虽然在细节上表现不一,但指向同一个中心,相互之间并不存在递进或相互隶属的关系。各种细节、场景、故事片段都可以拆解重组,不会影响文章整体主旨和阅读效果。
  • 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公与私等对立。
  • 递进式/剥洋葱式:内容逐层深入,将事实一层一层地揭开,直至真相核心,多用于解释性报道。可以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悬念、疑团来推进故事情节,从而推动观众情绪。例如:从现象到本质,从因到果,从一般到特殊,从部分到整体。但如果真相和手法的不对等,对读者的承诺落空了。以《走近科学》为例:一个村子里发现神秘反光,各种铺垫、悬疑、惊悚,最终发现是一面镜子。

表达方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写作时要考虑文章的框架结构(文章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结构起到承载内容、主题、语言的作用。如果没有结构,整篇文章就很零散,很臃肿,而且整体也写不长。有些人能够把题目和开头内容写得新颖有趣,吸引读者;但是读者深入阅读下去后却发现,作者没有一个整体脉络;越到后面越看不下去,最后不得不放弃阅读。

一篇文章往往会用到多种写作手法,包括叙事、议论、评论、虚构、感慨。如果它们都服务于一个主题,内容连贯,读者是不会觉得混乱的。因为这篇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能支撑主题,内容显得很完整、很连贯。文章可以用到多种表达,可以由故事偏离出去发感慨,甚至跳脱出去讲另外一件事;但所有表达的意思要连贯,不管跳出去多远,最后一定要回归到主线。

记录/记叙/叙述/记实[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它多半是记载、录入确切发生的故事或者切实存在的人物。记录是对纷繁资料的汇总,也是对脑袋里凌乱想法的梳理。有些记录往往是第一手的资料,所以是非常宝贵的。只要有基本的思维表述能力,就能完成记录工作。至于记录最后呈现的内容,每个人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

尽可能记录「真实」的事物,因为所记非真既没有参考价值,也会混淆视听,使读者产生错误的判断。当然,世界是复杂的,如果知识不丰富,眼光不锐敏;那么你以为写的是真的,也许是假的。尽可能记录「有用」的事物,可以供读者参考,最好有教训意义;作者应该承认不少琐细的常态,没有或没有明显的用处。记录的文字尽可能「分主次」,有用的(值得说值得听)可以多写,详写,无用或用处很小的要少写或不写。

  • 记录自己:日记或笔记
  • 记录别人:传记或回忆录
  • 记录事情:故事或传说
  • 记录时代:历史或史诗

表态/议论/说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首先要弄清事实,不能就一件根本不存在的事情表态;其次要观点鲜明,别人都说过一百遍的话,再重复一遍就没有必要;最后要条理清晰,我有三条意见,就是一二三,我有五条理由支持这个看法,就是一二三四五。如果用记录的方式来表态,只记录作者的情绪,一定会写成混乱的一团,毫无观点可言。

每个人的经历也许相似,但绝不完全相同;从主观的角度看「理」似乎没有高下之分,但从客观的角度看则不然。

  • 下定义:降低抽象的层次。因为抽象名词的包容性没那么大了,涵盖面没那么广了,可能露出破绽来了,所以你就有机会反驳别人。
  • 事实:事实是客观的,能被证明是真还是假。观点是一种视角的看法、价值判断、个人喜好。以「冰淇淋」为例:它是牛奶制品做的,这是事实。好吃是个人情感的表达。
  • 选择:让别人能够分辨什么是「重要」和「不重要」。能增加新知的是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的是不重要的。有大用的是重要的,有小用的也是重,只有简直想不出有什么用处的是不重要的。

抒情[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包括喜怒哀乐。不是为了具体的事,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表现是主观的;所以叙事不宜详细,甚至有时不必清晰。多写少写,用什么形式(散文、诗词等)都可以;但是感情要真挚,弄虚作假和无病呻吟使没有价值的,而且不能感动别人。最好让感情升华(如忧国忧民),像爱权势、贪财货、好享乐等都是不健康的。

有人会借景生情,有人会因事生情,有人会莫名其妙生情。现代人工作节奏快,社会活动多,生活压力大,每天都有很多感慨无处表达。通过写作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歌颂、感慨、情绪),是对自身情绪的纾解;同时,把感情和感受融入文章里,也更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共鸣。例如:亲情、友情、世情、爱情、思古之幽情、出世之逸情、慷慨之豪情。不同的人做同样一件事,给你的感受绝不相同,例如:你要睡着了,有人怕你受凉,拿件大衣替你盖上,那人是父亲,是母亲,是老板,是朋友,是同性朋友还是异性朋友。

  • 使用感叹词:吧、呢、吗、呀。例如:母亲啊!你的爱是多么伟大呀!我该如何报答你啊!
  • 使用比喻:让自己的心情具体化。例如:这次旅行成了我回忆盒子里珍贵的宝藏,在以后成长的时光里,总是忍不住拿出来细细翻看、回味。
  • 夸张:让自己的心情,或某些场景夸张化。例如:当我打开成绩表的时候,原本轻如羽毛的纸片顿时变得千斤重。那红色的、大大的「零」字映入眼廉,刺得我双眼直发疼。
  • 问句:讲出自己的内心的独白,既可以问人,也可以问别人。例如:天呀!为什么我当时要这么做呢?现在落得如此结果,我还可以做些什么来补救呀?

描写[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描」和「写」原指画画,现在作家用文字作画,把人、物、情、景写得「历历如绘」。写景的方法用「描」,好的描写可以使我们对久已熟悉的事物有新的感受;好的描写使我们对陌生的事物恍如亲见亲历。描写是写自己心中的事物,而不是众人眼中共见的事物;写出的是一种精神,而不仅是物质构造。

从前爱字的人看见一张好字,看见名家书法,光是这样看看实在不够,爱字的人拿很薄的纸铺在原迹上,用毛笔,用很细的线条,把字的轮廓描下来,描出一个一个空心的字来。爱字的人就有了一个副本,这个副本叫「双钩」,双钩是「描」出来的。其他爱字的人看不见原迹,只看双钩,从双钩中去温习他以前所见到的原迹,想象以后可能见到的原迹。

  • 比喻:最容易是用直接描写事物(多半很难出色),难一点是把这句平凡的话比拟成另一事物。诗人曾经用流水比喻许多东西,以「光阴如流水」为例:取其一去不返。
  • 烘托/烘云托月:不直接写我们要写的事物,而去写那事物引起的反应。放开你要描写的主体,围着它的四周打主意。常用在不便直接描写或不易直接描写的地方。以「看脸色」为例:看见大家的神色,就知道这里刚刚发生过一件可笑的事,或是令人忧虑的事,成语有「面面相觑、相顾失色」。电影常在恐怖的事件发生时去特写许多人的脸,恶人把好人吊死,导演「不忍」把好人绝命的样子照出来,就去照在场目睹的人,照他们的脸,照出愤怒、恐惧、哀痛,痉挛抽搐。
  • 想象:可以用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进行比喻。例如: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描写音乐,后来出现了「珠走玉盘、水行花底」的成语,用来形容美丽的声音。有时候,整篇作品都是想象的产物,有一些作品,写实际生活,仅在部分细节用想象来加强描写。例如:白蛇和许仙的恋爱故事,除了地名,全属虚构。

说明[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把问题解释清楚。例如:向不懂的人解释清楚一件事;生产厂家跟用户介绍产品怎么用。以「标题」为例:5分钟教会你用手机拍照;为什么牛奶比豆浆更有营养。

写作中,说明往往被放置在评论、抒情、说服、总结这些之前,作为回顾或者铺垫。一篇评论性文章,不能上来就评论,需要简单陈述事实;一篇抒情散文,要先把事实说清楚,不管是景色、令人感动的人和事,都需要简单说明。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 时间顺序:彼此存在「时间先后、因果关系」,因在前,果在后。例如:日程表、甘特图、解决步骤、产品生命周期。
  • 结构顺序:实物就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非实物就按照惯例。例如:SWOT: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
  • 重要性顺序:按重要性分组,重要在前,重要性原则以听众为导向。

修辞格/常用修辞[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修辞是为了强化表意,而非为了分析表意。古希腊文化中所指的「修辞学」一般是作为基础表达的附加品,使一个已经完善的论点在表达上更容易使听众接受、能够调动起听众的情绪,通常用于演讲、辩论中。

为了劝服听众而采取的特别的说话技巧,就可以被称为「修辞」,而修辞学则是研究修辞技巧的实际应用和现实反映,比如在演讲、辩论、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联,修辞手法、修辞内容与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的关系,对读者听众的实际影响等。现在的修辞学,已经逐渐扩大到超出了普通语言修辞的范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目光转向视觉符号(特定标志、电影)的范畴,所以可以说修辞学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语言范畴的。

掌握修辞学可以大大提升政府幕僚进行政治游说与宣传的效率。修辞格能够运用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是非常牛逼的,例如:排比可以解开较轻程度的误解,比如不是oo而是xx,重复三次。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原本感受不到的东西,如果感受不到,就是失败;如果感受无聊,就是多余。

在语义学里,作为统合概念的「修辞」是不存在的,修辞手法所导致的效果也是不会讨论的;但是特定的修辞手法在语义学(及语用学)里是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例如:反讽和比喻。消极修辞是注重概念(苹果是一种水果),内容明确、通顺的修辞;积极修辞是注重体验的修辞(这个苹果圆圆的,像个球),它分为四大类。

材料[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比喻/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 映衬:揭出互相反对的事物,来相映相衬的辞格。例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 摹状:摹写对于事物情状的感觉的辞格。要么摹写视觉,要么摹写听觉。例如:香喷喷的虾面、呆呆地坐着、哗啦哗啦翻课本的声音。
  • 双关: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辞格。恰当地运用双关手法,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另一方面也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包括谐音双关、语义双关。例如:请举一个生不如死的例子,不举。
  • 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明引法」和「间接引用/暗用法」两种。
  • 仿拟:为了滑稽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辞格。例如:默默无蚊的奉献。
  • 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用于乙事物。例如:微风轻轻地吹,吹动了这姑娘的衣角,也吹动了她的思绪。
  • 移就: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法。例如:热情的红花、寂寞的梧桐树。
  • 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

意境[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比拟:没有直接描写喻体。「拟人」和「拟物」的区别在于谓词形容人还是物。例如:思念蔓延开来、星星大吃一惊。拟人是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 讽喻:假造一个故事来寄托讽刺教导意思的一种措辞法。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
  • 示现:把过去、未来、想象,说得好像真的一样(亲身经历)的辞格。例如: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我是多么想看到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局面结束,看到祖国的统一。到那时,台湾的同胞们全到北京来游玩,我虽然年老,但我要陪你们一同登长城,一同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也可以到台湾去……那将是多么愉快幸福的团聚啊。
  • 呼告:对着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例如: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例如:追你的人都排到北京了!沙包大的拳头!
  • 倒反/反语:口头的意思和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的,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例如:你吃饭真快啊,都吃了1个小时了。
  • 婉转: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辞格。例如:你是个好人。
  • 避讳: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接说出,而改用他语来躲避掩饰或装潢丑化。
  • 设问: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为了突出某些内容,提醒人们思考。例如:如果你问我这个问题,我可以说无可奉告。

章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包括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反对(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关系,借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串对/流水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两联连接成复句,一顺而下)。例如: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重复,哪怕是结构上的重复,都会令人产生足够深刻的印象。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层递: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轻到重,层层递进的顺序的一种辞格。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非虚构写作[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狭义上指用文学的手法来书写有深远的意义的真实故事。广义上指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

对非虚构或特稿而言,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必须的。如果你只专注于猎奇的、残忍的、血腥的、满足看众猎奇心的故事,那它永远称不上一个好故事。

  • 特稿:非虚构在新闻领域的具体的应用。
  • 纪实:更强调文学性,也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
  • 报告:比较特殊,追本溯源来讲,非虚构和报告文学在概念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但是报告文学进入中国后,被主流过分高举,承担了过多的宣传功能,文学技巧被过度放大,细节也脱离真实,反过来解构了新闻性和真实性,从而失去文献价值。报告文学到今日已没落,取而代之的是非虚构写作的崛起。

非中立字眼[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公正,要真实公正,必须冷静客观,要做到冷静客观,记者笔下的文字必须不染色,必须防止情绪和意见渗入。否则,记者笔下的事实就要扭曲、变形,与真正的事实不符。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一旦移情别恋,又成了蛇蝎,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尊敬一个男人,称他为那位君子,那位先生,有一天憎恶他,又可以称他为那个家伙,那个坏蛋,他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西施、蛇蝎、君子、坏蛋,都染了色,都只能代表一种情绪一种意见,看不出真正的事实来。

  • 一位记者写立法院开会审查某一议案,某某委员「竟」未出席,总编辑问他:「你为什么用这个『竟』字?你是不是认为他应该出席?倘若如此,你可另外写一篇短评」。
  • 报道联考生弃权缺席的人数,不宜说「有三千人之多」,也不宜说「不过三千人而已」,三千人就是三千人。
  • 报道一个经商失败的人死了,只能说「身旁有安眠药的空瓶一个」,不能说他「服安眠药自杀」,除非法医验尸之后如此宣布。

虚构写作[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例如:小说、戏剧。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般是小说家,甚至大家也会有一种误解,觉得写作就等同于写小说,小说就等同于文学。

过去,从事小说创作的一般是专职作家,那时候,小说创作的范围比较狭窄,发布的平台比较少,小说的读者也不是特别多。而现在,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人都可以读小说,人人都可以写小说,这一变化带动包括故事、小说等门类的虚构创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

目前社会对虚构创作的需求非常大,除了常见的故事、小说外,还有小视频、网剧、电视剧、电影的脚本,话剧、舞台剧的剧本以及其他虚构创作的内容。虚构创作来源于生活,需要作者有较多的阅历和较深的生活体验;同时,虚构创作又要高于生活,需要作者掌握叙事技巧,有深度挖掘和二次创作的能力。

故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故事建构在一种结构合理的原则基础之上。作家们往往先打草稿,一遍又一遍地增删修改,让故事的雏形慢慢浮现。

基本
  • 立意:指想法或萌芽,慢慢会演化成为故事发展的平台。最令人信服的开头可以表达为「如果……将会怎样?」系列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会引出更多的「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层层推进,把答案整合起来就能形成故事雏形。立意不一定要高明,但要发挥作用才行。如果你还没有把一个想法发展成为立意就动笔,你打草稿时会一直备受折磨。
  • 人物:写作离不开人物,每个故事都要有一个主角。主角不必是我们喜欢的角色,但你必须将其塑造得有血有肉。
  • 主题:主题就像是把烟雾收进瓶子里,很有挑战性,但你可以做到。不要把主题跟立意混为一谈,主题是故事中描写的真实的生活。主题可以是一个很宽泛的领域,也可以是对人类生活的某一特定看法。「他究竟想讲什么?」是读者看完故事的,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故事结构
  • 因果关系:什么在先,什么在后……依此类推,为什么这么安排。不能随意来安排,而是要按照一定的预期与标准编排结构。
  • 目标:驱动着故事前进,避免主角原地踏步。通常来说,目标分成两种形式:想要得到某物,逃离某物。
  • 冲突:故事的主角想要完成某个目标,但他不能达到那个目标。作者需要安排各种阻力,这样读者会为主角担心受怕,更投入到小说中去。任何故事里主人公都会竭尽全力、排除万难以达到目标。
  • 角色:围绕强大、有趣的角色展开。一般是主角。
  • 结尾:具有冲击力的结尾十分重要,对于一部小说来说,就算前面的情节结构都非常精彩和稳固,烂结局一样会让读者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