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Online/閱讀

出自H萌娘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Cat ico20.png
注意以下內容最初引自萌娘百科的已刪除頁面,世界觀可能與H萌並不相同。內容經過雙方不同人員的修改後,可能會有巨大差異。騙你的啦,實際內容幾乎一模一樣的說QAQ
注意以下內容最初引自萌娘百科的已刪除頁面,世界觀可能與H萌並不相同。內容經過雙方不同人員的修改後,可能會有巨大差異。騙你的啦,實際內容幾乎一模一樣的說QAQ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陶淵明的「不求甚解」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 諸葛亮的「觀其大略」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

- 朱熹的「熟讀精思」

「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 蘇軾的「八面受敵」


閱讀是指解讀符號並獲得意義的認知過程。這個需要別人或你自己先寫下一段文字,才有這個過程。

簡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在人類的漫長演化歷史中,文字的產生只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拼音文字的產生更短,僅有三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從進化的觀點來看,人類之所以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逐步形成識別單詞和符號的能力,是再利用了腦中其他功能的神經機制。 教育將我們祖先大腦中負責狩獵和採集的功能轉變為閱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育對於大腦閱讀功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人認為「看書」這個問題是天生的,很難教的(閱讀困難),在幾百年前有些人是負責看野獸留下來的痕跡,用來追蹤野獸,所以這些人看到文字會感到開心。

總而言之,「總而言之」這句話跟「無論如何」是一樣厲害的,因為它們都是不管上述內容說得合不合理,只要一說這四個大字,下面的內容就好像很有道理一樣。總而言之,這些文字搞出來就是為了讓人能夠隨時隨地看,這樣就可以傳承、積累和掌握文化知識。

我的眼睛[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央凹是指視網膜中視覺最敏銳的區域。以人為例:在視神經盤顳側3.5mm處,有一個黃色小區,稱黃斑,其中央的凹陷,就是中央凹。

在中央凹上,視覺信息在不同的地方精細程度會有所不同。在視網膜及其後面的丘腦及腦皮層的視覺處理區域中,視野中每一部分所擁有的細胞數隨着其與注視中心的距離變大而越來越少。

視敏度在視野中心最佳,向視野的外圍平穩地下降。人們有一種錯覺,認為眼前世界就好像照片一樣,每一點有着相同的精確度。然而我們的眼睛只對正落於注視中心的那一點有最精細的感覺,這一點的周圍則越來越模糊。因此,我們只能識別出注視點附近的字母,無論周圍的字號有多大。

一段段地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在閱讀這個認知過程中,大腦會加工所看到的符號,選擇性地理解、記憶、反饋。

  • 看到:我看到了這個字
  • 選擇:這寫的什麼鬼!我記得住嗎?我表示「這不是一個字」。

人們普遍認為閱讀是一個一個地看字母或單字,再組成一個個詞語,最後再串聯成句子、段落以及一整篇文章。

而圖式理論認為,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詞彙儲備,會影響閱讀過程。人類閱讀並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看的,而是一個意義段接着另一個意義段看。不包括「氫氦鋰鈹硼」「紅橙黃綠藍靛紫」這種羅列。

閱讀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選擇性地將這些新信息與大腦中已有的相關知識相互結合,找到它們的位置,並形成新的網絡表徵和聯結。這就是為什麼別人可以快速閱讀,這也是為什麼同一意義段內,打亂的字序並不會影響閱讀理解的原因。

參見:萌百:漢字的序順並不定一能影閱響讀

組合起來就看不懂了[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當你的大腦沒有儲存足夠多或足夠正確的信息時,是做不到無縫銜接一個句子裡的每個單詞的;這會造成「每個字都認識,每句話都看懂,合起來就不知道在說什麼」的現象。

在這個角度上看,單詞是一個獨立攜帶獨特信息的腦內詞條(包括語義、句法、語音信息),而不只是一個詞。當我們需要輸出句子的時候,大腦首先會在語言的信息庫里挑選單詞,因為單詞獨立存在,所有大腦能夠迅速搜尋合適的、能夠匹配其它單詞的那個詞。也就是說,從文本中獲取的表面信息需要經過進一步推理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讀者閱讀自己熟悉的文章,那麼就能激活相關背景知識,按照文本因果關係結構來建構連貫的文本表徵。這個現象並不只有語言水平的問題,也有文本內容抽象程度、讀者對背景內容熟悉程度(有背景積累之後才能看懂)、寫作風格的問題。解決方法包括:一詞多意與俚語用字典、文化差異與不懂笑點用互聯網。

休想快速閱讀[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當我們的目光停下來時,我們只能識別出1~2個單詞,每次只能從書頁上提取少得可憐的信息。

給你戴上特製的眼動捕捉裝置,只要注視點中心的兩邊呈現的字符足夠多,你就不會看穿「電腦屏幕上只顯示注視中心左右兩側的寥寥幾個字符,而其他地方用與文本無關的字符代替」的把戲。因為文本變化時眼睛恰好處在最高速的運動狀態。在換詞的瞬間,視網膜上的圖像會因運動而模糊,目光一停,一切看起來又都正常了。

因此,「照相記憶」能夠高效閱讀是假的,眼睛不是掃描儀。

使用快速序列視覺呈現法對單詞的識別與理解還是讓人滿意的。如果我們逐詞逐字地呈現一句話,讓每一個單詞都精確地落在目光中心,也就意味着不需要眼動,此時,熟練的閱讀者可以以驚人的速度閱讀——平均每分鐘1100個單詞,而最優秀的閱讀者甚至可以達到每分鐘1600個單詞,差不多每一個單詞只需40毫秒,這是正常閱讀者閱讀速度的3~4倍。

無論如何,只要文字還是一行行地寫在紙上,我們通過注視來獲取信息的方式就一定會減慢我們的閱讀速度,形成一道不可跨躍的屏障。因此,一定要持懷疑的態度看那些聲稱可以讓你的閱讀速度達到每分鐘1000個單詞的閱讀法的廣告。眼睛的生理極限不可能跨越,除非你願意跳過一些單詞,並承受因此而誤解文意的風險。

閱讀能力的發展過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Marsh及其同事(1981)在提出四階段理論,而弗里思(Frith)(1985)提出三階段理論。閱讀學習可以明顯改善言語記憶。文盲可以記住故事和詩歌的大意,但是他們的言語工作記憶(短時間內儲存說明書、菜譜、名字、電話號碼的暫時緩衝區)卻遠遠不如我們。在孩子學習閱讀時,從學校回來就發生了「實實在在的改變」,他們的大腦再也不會和之前的一樣了。

閱讀教育的目標緻力於建立一個高效的神經元層次結構,讓兒童可以識別字母和字形並輕鬆進行語音轉換。如果不教授兒童閱讀的方法,一味渲染閱讀的樂趣是毫無意義的。如果不對書面單詞進行語音解碼,他們獲得閱讀能力的機會也將大大減少。花費在閱讀學習上的時間對兒童的腦有着極其深遠且有益的影響,每節閱讀課過後,每一位孩子大腦中的「文字盒子區」都被激活並調動起來,整合出一個由字母、雙字母組到字素、詞素的神經元層級編碼結構。這一活動將廣泛地激活整個閱讀迴路,如果不對書面單詞進行語音解碼,他們掌握閱讀的可能性也將大大減少。而學習語言需要再利用的神經元數量極其龐大,因此們應該堅持不懈地教孩子們如何應付語言學習的每一個拼寫陷阱。

四階段
  1. 猜測階段:隨意學習一些高熟悉度的字,例如:名字。對於不熟悉的字,在語境中常採用猜測的方法來辨認,並且死記硬背字的讀音。
  2. 區分階段:根據字的視覺特點,使用更加複雜的猜測策略對字詞進行識別和學習。
  3. 連續譯碼:用一定的規則從左至右解碼一些不熟悉的字,但解碼只限於一些符合基本構字規則的字。
  4. 層次譯碼:用一些條件性規則或內容規則來解碼不熟悉的字,並且會分析學習。
三階段
  1. 字符階段:將字詞作為一個整體的視覺圖形來記憶,獲得的詞彙大多是表示具體事物或概念的詞。隨着詞彙量的增加,相似詞越來越多,字符策略變得越來越無效。
  2. 拼音階段:掌握了「字形—音位」對應規則,兒童的詞彙量迅速增加。明確的語音意識是兒童從字符階段向拼音階段發展的關鍵因素。如果兒童的語音意識發展滯後,那麼閱讀能力會停留在字符階段;不能運用「字形—音位」對應規則來迅速地對字詞進行再編碼,閱讀效率會受到影響。
  3. 字形階段:兒童可以不藉助或較少藉助語音知識,直接將詞語分析為基本的字形單元,從而達到識別的效果。

信息熵[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該語言每一個字符所包含平均信息量的大小,是語言符號不確定性程度的一種度量。也可以認為是描述一個系統需要的最小存儲空間長度,即最少用多少個存儲空間就可以描述這個系統。信息熵越高,每個字符傳達的信息量就越大(言簡意賅)。

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基本都在4左右,漢字的信息熵則要高得多。音節文字比全音素文字信息熵高一些,但還是不能跟漢字這種語素文字比。速記法的信息熵估計會非常高。漢語每個音節的信息量又大,記錄每個音節所需要的字符數量又少(最言簡意賅)。

表示不同的音位,基本已經是語言表達的極限了,音位是語言中區分表意的最小單位。如果有比全音素文字信息量更低的文字,那麼就是完全表音而無法直接表意,即用口腔動作表示發音。只有一個字符的文字系統是信息熵最低的情況。

各種語言字母的熵
  • 摩爾斯電碼2.32比特
  • 法文3.98比特
  • 西班牙文4.01比特
  • 英文4.03比特
  • 俄文4.35比特
  • 德文4.10比特
  • 羅馬尼亞文4.12比特
  • 現代漢語5.31 / 9.65比特

正常閱讀[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選書參考[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 出版社:出版社不同,出版能力也不同。儘量選擇在某一領域裡知名的出版社。
  2. 作者:專業領域靠譜的人寫出來的東西一般都靠譜。
  3. 版次:第一版的書,慎買慎讀,因為再版次數越多,說明此書的內容越經典。優先選擇那些「第n版」(n 越大越好)的書。
  4. 印次:如果學習的領域太新,乃至於只有第一版的書,那麼就要看有沒有那種印次已經很多的書。例如:第一版第 n 次印刷(n 越大越好)。
  5. 印數:首印數量太少,可能說明出版社對其銷量沒有信心。
  6. 「編」與「著」:因為「著」的意思是原創成分更多,所以優選「著作」。「編」的意思是合集成分更多,有時候作者會把兩個一起用「編著)糊弄讀者。
  7. 參考文獻:如果書後沒有詳盡的「參考文獻」列表,那麼這本書通常不值得讀。好書的「參考文獻」往往相當於一張地圖,裡面可以找到更多好書。
  8. 索引:合格的參考文獻,是要有詳盡的索引的。
  9. 儘量不讀譯作:翻譯的內容不一定正確和完整。
  10. 書評:有些讀者寫的書評很不錯。
  11. 看看大神在讀什麼:因為他們正在看的東西,是篩選過的,所以常常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網絡時代有很多方法可以去了解大神們在做什麼,大神的共同特徵是喜歡分享。

閱讀得到的答案[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如果你問現場老師一個問題,他可能會回答你;如果你還不懂,可以再問,他可能會再回答你;閱讀就好比一位缺席的老師,如果你問書一個問題,它不一定會回答你,你必須自己回答這個問題。

  1. 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這個條目在說什麼?
  2. 作者細節部分說了什麼,怎麼說的?——具體又說了什麼?
  3.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條目說得有道理嗎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這個條目與你何干
  5. 該怎麼補充他的觀點?——我該怎麼完善條目

我為什麼要選擇這個閱讀方法[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基礎閱讀:識字階段的閱讀。你tm在說什麼?請你說人話。
  • 檢視閱讀:在一定時間內,快速掌握一本書的大概內容,抓出重點。這個條目的內容、結構、排版、寫作風格、編輯者ID。
  • 分析閱讀:深入了解作者的意圖,破解全書的骨架。儘快知道是哪一類型的條目,然後對它進行分類。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這個條目的寫作順序和關鍵詞。
  • 主題閱讀:針對一個你要研究的主題(關鍵詞)同時閱讀幾本書。直接看最下面的「大家族模板」。目的不是為了理解某一個條目,而是理解這個主題是什麼。你自己是可以選擇。

一個吃貨眼中的書籍[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主食閱讀:尋求「學業、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方法。例如:新聞、資訊、研究報告、雜誌內容、時尚。雖然它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好的飽足感,但是會讓人誤以為這就很營養了。因為我們尋求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閱讀,所以比較容易知道自己的需求在哪裡。
  • 美食閱讀:可能會沒什麼實際用處,但會從一個間接的方向了解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本質是什麼。例如:文學、哲學、科學、歷史、藝術。
  • 蔬果閱讀:工具閱讀,助消化。例如:字典、百科全書、地圖等參考書。
  • 甜食閱讀:滿足「娛樂、消遣」。例如:遊戲、漫畫、武俠、推理、小說、寫真集、八卦內幕、情色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