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Online/經驗

出自H萌娘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Cat ico20.png
注意以下內容最初引自萌娘百科的已刪除頁面,世界觀可能與H萌並不相同。內容經過雙方不同人員的修改後,可能會有巨大差異。騙你的啦,實際內容幾乎一模一樣的說QAQ
注意以下內容最初引自萌娘百科的已刪除頁面,世界觀可能與H萌並不相同。內容經過雙方不同人員的修改後,可能會有巨大差異。騙你的啦,實際內容幾乎一模一樣的說QAQ
認識你自己


人生是一個修煉的過程,克服自己的弱點,希望自己能做點事情,能夠稍微影響世界。

人生只有900個月[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寫點見聞。一個人並不是只要能有外向生活就可以滿足,TA往往忍不住要自言自語,談論他所看到、聽到和做過的事情。

我們一談到人生經驗的資料,就會發現它們充滿矛盾。人們談論自己經驗的話語,多半是毫無次序,毫無聯繫;不但不連貫,而且很難加以利用。這種矛盾並不能夠給予我們任何行為上的指導,因此,它們只會使我們猶疑不決,無所適從。

人類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有一個學生叫艾瑞克·埃里克森。他根據自己多年來的臨床實踐,提出個體必須成功地通過8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每個發展階段都會出現一個主要衝突或危機。雖然每個危機不會完全消失,但如果個體想要成功應對後面發展階段的衝突,就需要在特定的階段成功地解決這個主要危機。倘若無法完成任務則會面臨所謂的「發展危機」。

  • 信任:0~1歲的嬰兒期,面臨的問題是「我信得過你嗎」。如果缺乏照料者的身體接觸,那麼就會缺乏安全感,容易對新環境或陌生人感到焦慮。
  • 信心:2~3歲的幼兒期,面臨的問題是「我做得到嗎」。如果被過分約束和批評,那麼就會感覺自己無力完全控制事情,從而缺乏信心或過度害羞。
  • 自主:4~6歲的兒童期,面臨的問題是「我愛做什麼」。如果無法找到個人興趣和想做的事,那麼就無法自我價值感,容易退縮與放棄。
  • 進步:6~11歲的學齡期,面臨的問題是「我進步了嗎」。如果無法接受失敗,那麼就會產生自卑感。
  • 角色:12~18歲的青春期,面臨的問題是「我是怎樣的人」「我能做些什麼」。如果認不清什麼是「面具」,那麼就不會接受並欣賞自己。
  • 親密:19~30歲的成年早期,面臨的問題是「愛情」「友情」。如果無法在各種社會關係中找到歸屬感,那麼就會產生強烈地孤獨感。
  • 繁殖:31~60歲的成年中期,面臨的問題是「承諾」「責任」。必須找到足以讓自己奉獻心力的活動,例如:不論生兒育女、建立事業、研發創作、提攜後輩。
  • 回望:60歲以後的成年後期,面臨的問題是「我是否有遺憾」。如果之前的危機沒有解決,那麼就會在臨終前產生挫折感、絕望感和自卑感。

普遍人性[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在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的啟發下,布朗試圖描繪出普遍的人性。他詳細地審核了人種學的各種文獻檔案,希望找到潛藏於所有文化之下的普遍的行為模式。他對那些被人種學家歪曲的奇風異俗持懷疑的態度,也不輕信那些證據薄弱的普遍性觀點。布朗的調查結果令人吃驚,他根本沒有發現各種文化之間的任意性差異,反而可以無比詳盡地描述出普遍人性的各項內容。在他的發現中,有些內容幾乎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 言語:重視口才、說閒話、說謊、誤解、言語幽默、戲謔、禮節、好客。
  • 文章:詩性和修辭性的語言形式、敘事和故事、隱喻、重言迭句、三秒一頓的詩歌。福禍理論;超自然的信仰;對疾病和死亡進行解釋。
  • 詞彙:天、月、季、年、過去、現在、未來、身體部位、心理狀態、行為傾向、植物、動物、天氣、工具、空間、運動、速度、位置、空間維度、物理性質、贈予、借出、有影響的事物和人、數目、專有名稱、財產的單詞。
  • 親屬:父母之別、親屬概念,例如母親、父親、兒子、女兒以及年齡順序。標準的斷奶模式和斷奶時間;制度化的婚姻;由長輩親屬對兒童進行社會化教育;兒童模仿長輩;區分近親與遠親,對近親更為重視;避免母子亂倫;對性話題極其關注。
  • 工藝:舞蹈;音樂;戲劇;表演,包括打鬥表演。製造並依賴各種工具;用火烹調食物和作其他用途;藥物,用於治療和養生;居所;裝飾工藝。
  • 等等……(我不想繼續列舉)

完善自我[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樂觀和悲觀[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一個人做任何事,都要有「樂觀」和「悲觀」的心態。如果你不樂觀,你就不會進取;如果你不悲觀,你就受不起打擊。做人一定要有一點「阿Q精神」,否則經歷一次失敗,自己就會一直活在陰影中。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每個人都會遭遇挫敗,勇者就是在被人折斷的地方,變得堅強。如果一個人遭遇挫敗的時候,就將挫敗的成因推給其他人,不首先問自己或不能客觀看待自己在這件事上的影響,那麼這種人是不能待在團隊裏的,一定要趕走TA(否則團隊會因為這種心態的傳播力而崩潰)。

忠誠地面對自己[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在社會上,你怎麼對別人不是首先要考慮的事情。首先要考慮是,你自己怎麼對待自己,否則就是不斷欺騙自己,事倍功半。《禮記慎獨》指出「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舉個栗子。我很討厭有配偶的人,單身有什麼不好?首先,問自己是不是也想要一個配偶,而不是為了表示自己不羨慕,而支持單身主義?很多人不敢跟喜歡的人說話,想要解決的卻是「怎麼跟喜歡的人聊天」,而不去解決「我不敢跟陌生人說話」這個接近本質的問題。

  • 自己對什麼感到開心,對什麼感到傷心。一般來說,我們都會欺騙自己,你根本就不開心,然後你就跟自己說很開心。以「手插米堆」為例: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都喜歡玩米,只不過大人不好意思這麼玩。因為米堆類似於高密度的流體,會給人的手帶來較大的壓強,這種壓強促進靜脈血回流,會讓人感到生理上的舒服(有毒的水銀也可以有這種效果)。而且米的比熱也比其他穀物要大,摸起來會很清涼。
  • 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然後思考你喜歡的這個行為,是不是有致命的弱點。
    • 致命的喜愛:對成年異性不感興趣,而喜歡幼女或正太是不是致命的(蘿莉控或正太控),可能跟「性」搭上關係就致命了(戀童癖)。喜歡賭錢、賭博,喜歡喝酒、吸煙、吸毒這些也是致命的,不說酒駕醉駕,喝酒喝得多實際上是一種自殘來的。特別是吸毒,很容易被搞得家破人亡,而且有什麼事可以敗家得過「賭博」。如果你發現自己很喜歡這些致命事物,那麼你就應該全力避免。你不能騙自己說今天就算了,明天才不做;不可能的,這些只會越做越多的。
    • 有害的厭惡:有些人很不喜歡讀書,很不喜歡工作,很不喜歡守時,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如果你不喜歡的事物是你必須要的,那麼就要克服不可(難度比不做喜歡的事難),例如:不喜歡搞人際關係、不喜歡做運動。不是必須的就沒什麼所謂,例如:你不喜歡唱、跳、Rap、籃球,這些不是生活必須的,不喜歡就沒必要強求。

在痛苦中前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你的選擇是有代價和時間成本的,人生的目標要麼是「安樂」,要麼是「積極」。有些勸人進步的觀念說出來是很有道理,實際上是模糊的,例如:我要賺很多很多錢,「很多」是什麼概念;什麼證書都考一個,那時間怎麼分配;什麼都要學,你有那麼時間和精力嗎,你這個知識結構記得住嗎。《莊子·養生主》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表達了對學習成本的看法。

  • 如果你想要積極的人生,那麼你會很痛苦,因為你會經常失敗,而且要付出無窮的努力。別人娛樂的時候,你要學習和工作;勉強自己做很多自己不喜歡的行為。
  • 如果你想要安樂的人生,開心是一天,不開心是一天,為什麼不開開心心度過每一天;那麼就別嫉妒為什麼別人住得比你好,錢比你多。

立志[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大多數人是既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一般來說,越短期的事物,個體就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中期的,有部分知道;最長期和最重要的,反而是不知道的,是亂走的。高達八成的年輕人根本不知道怎麼回答這些問題:「你人生的目標是什麼,你的夢想是什麼,你將來想做什麼」。

因此,有人認為,確立目標和人生意義可以想像「你死後或幾年之後,你想別人如何評價你」,如果你希望別人想「祝病魔早日戰勝你,你快點死,死了會很開心」,那你就要得罪別人,搞亂你跟別人的人際關係,借錢不還。當然,確立的目標會因為某些原因改變。如果你說「哼,我才不在意別人的評論,不為其他人而活」,那我無話可說。

不管你以什麼樣的形式確立目標,就是那個人想做成那樣,但做的事情完全就是相反的,不知道自己在跟自己作對(自控)。例如:我想考試第一,但是又不認真讀書;學英語有好處,但是又不背單詞練聽力和閱讀;明知道明天考試,還去玩;明知道明天時間緊急,還晚睡;明知道喝酒不行,還喝酒;明知道自己很忙,還受到周圍氣氛的影響浪費時間陪人做無謂的事情。

換句話說,人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模糊的,就算你做不到用80%的時間為你的目的服務,也應該用到20%的時間,但原來不是這樣,99%都是相反的。例如:吸煙的人說不應該吸煙,但TA天天都會吸煙;希望自己能夠賺大錢,結果天天去賭錢;希望自己能夠減肥,結果不做運動。

《禮記·大學》中提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人際關係[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編輯 | 編輯原始碼]

Tumbleweed01.gif
此章節還沒有任何內容
這個人好懶,連時間都沒有留,沒說什麼時候填坑,要不各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家庭[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對「家」這個話題,我們經常會聽到「孝」這個概念。「孝」本質上就是基於「一報還一報」策略,就是別人對你好,你回報給別人的也是好。就一個人原理上,TA可以回去揍TA老爸老媽,但是你問TA應不應該孝順,TA會說應該。如果父母對TA很壞,那麼TA是可以反抗與不接受的,例如:家暴、性侵、虐待、監禁、言語暴力。顏之推《治家》中說了這個問題「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也」。

強調「孝順」可以增強社會穩定性,如果你孝順的話,你就不會去作奸犯科,也不會隨便發生性關係,因為你擔心父母擔心你,養兒一百歲, 長憂九十九。然後把這種熟悉的情感投射到陌生的領導者身上,例如:君父臣子、父母官。

  • 養育:對父母好絕對不是第一天性,對子女才是第一天性,例如:你看到大頭大眼的嬰兒就會覺得可愛,最怕聽到的聲音之一就是嬰兒哭。對父母是要疏遠的,要獨立成家,否則是會亂倫的。
  • 孝敬:對父母好採用的是第二天性,就是一報還一報,就算很老了也越來越沒有價值了,也要回報過去TA對你的好,否則就太過分了。一般來說,這會靠洗腦式強調「這是你欠父母的」,例如:「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 愛的程度:一般在年輕的時候,對伴侶的愛會比對父母與子女的愛要強烈很多(不顧家)。一般來說,老婆和媽掉水裏,是傾向救老婆的;而女友和媽掉水裏,肯定救媽(法律問題)。
  • 讚揚:我們所歌頌的父母(包括養父養母)往往是採取「長期擇偶」的人,很多歌曲會寫出「責任」的感覺,如果寫出了「無私」的感覺,就是讓你記住感恩與珍惜。而那些渣男渣女是不在此列的,生在這種家庭的人是相當不幸的。
這世界有一些人會殺老爸老媽
  • 久病:父母長期患病,子女非常辛苦,然後子女無奈終止父母的生命。
  • 衝突:有一些老人家脾氣很怪,很固執,經常跟子女發生矛盾。因為這些人活到八九十歲覺得沒什麼好怕的,就算是坐牢也活不長了。因此,有一些新聞會指出,子女在與父母爭執的過程中,殺死父母。
  • 家產:子女為了爭奪家產,而害死父母。

工作[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一般情況,工作佔去人類生活1/3的時間。它是一種很奇怪的體驗,既為人營造專注、滿足的時刻,給人驕傲及歸屬感,卻又是大多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直至今日,人們對工作仍舊抱着愛恨交織、充滿矛盾的態度,雖然知道工作是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但真正在工作時卻又百般無奈。

12000年前,因為尚未出現集約型農業,所以「工作」並不存在。在那之前的數百萬年演化史中,男男女女只為自己或親人的生存而忙碌,並不會替他人工作。對以狩獵採集為生的人而言,工作與生活是合為一體的。西方古文明中的希臘、羅馬哲學家表達了一般大眾對工作的看法:人應竭盡所能地避免工作,無所事事才是崇高的美德。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不必工作的人才會快樂。羅馬哲學家也認為認為靠薪資過活是卑賤的,不值得自由人去做;最理想的情形是,征服或購買一塊沃土,再僱用員工去監督負責生產的農奴或契約工。

在羅馬帝國時代,大約20%的成年男性無須工作,這群無所事事的人自認生命已達極致。到了共和時代,這項觀念才有所改變,增加了若干實質內容,即統治階級開始自願從軍或從事行政工作,一方面既協助社區,另一方面也拓展個人的潛能。在閒散幾個世紀之後,無所事事的階級就從公共生活退出,讓自己縱情於奢華享樂之中。

大約在500年前的歐洲,工作開始產生巨幅改變。200年前又出現一次大躍進,此後持續以飛快的速度轉變,直至今日。

  • 技術:13世紀之前,幾乎所有的工作都使用人力或畜力,只有水車一類的少數原始機械可減輕負擔。此後,各種不同擋速的風車也逐漸出現,取代碾谷、挑水、為煉鐵爐扇風等勞役。蒸汽引擎的發展及日後電力的開發,更進一步革新了人類轉換能量及生活的方式。各種科技的突破使工作不再被視為牛馬即可勝任的純粹體力勞動,而成為一種技術性及展現天分與創造力的活動。
  • 倫理:加爾文時代,當時的人已十分看重「工作倫理」,因此,馬克思日後才會顛覆傳統的勞動價值觀,主張唯有經由生產活動,才能了解人類的潛能。他的立場並未背離亞里士多德「空閒即自由」的主張,只不過19世紀的工作似乎較遊手好閒更加多彩多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數十年民生富裕期,美國的大部分工作儘管索然無味,但大體上卻為民眾帶來了舒適及安全感。
  • 理想:許多人都認為,未來必會出現一個沒有工作的新紀元,或者至少那時工作已轉變成純粹白領式的督導事務,一周僅需花費數小時。然而,全球的低薪人口進佔勞動力市場,讓這理想破碎。即使在民智大開的今天,人力資源受到極大的重視,管理層仍不太重視員工的工作感受。
  • 繁忙:工業革命期間,工廠工人必須在不人道的條件下工作,空閒時間十分稀少,所以空閒時間自然成為珍貴的資源。工人認為,只要多擁有一些空閒時間,自己就會快樂一點兒。於是,為了縮短工時,工會一度陷入奮戰,最後終告成功,為人類歷史增添了一項光榮的成就。不幸的是,閒暇看似快樂的必要條件,實際上卻無從保證。因為學習如何有效利用閒暇,遠比想像中困難,而且多擁有一些好東西也不見得一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