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性

出自H萌娘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Library moe 2.png

學術提示

本條目可能涉及專業術語及知識。
H萌娘對涉及專業術語和知識的內容不保證準確性和嚴謹性,內容僅供參考。
如對條目內容有疑問,請到討論頁發起討論。

學術提示

本條目可能涉及專業術語及知識。
H萌娘對涉及專業術語和知識的內容不保證準確性和嚴謹性,內容僅供參考。
如對條目內容有疑問,請到討論頁發起討論。

Commons-emblem-issue.svg
H萌娘提醒您,此條目可能需要大幅度整改,建議新用戶不要模仿此條目的格式建立新條目。 如果您清楚改善現狀的方法,可以嘗試幫忙改進
H萌娘提醒您,此條目可能需要大幅度整改,建議新用戶不要模仿此條目的格式建立新條目。 如果您清楚改善現狀的方法,可以嘗試幫忙改進
Cat ico20.png
注意以下內容最初引自維基百科的同名頁面,世界觀可能與H萌並不相同。內容經過雙方不同人員的修改後,可能會有巨大差異。騙你的啦,實際內容幾乎一模一樣的說QAQ
注意以下內容最初引自維基百科的同名頁面,世界觀可能與H萌並不相同。內容經過雙方不同人員的修改後,可能會有巨大差異。騙你的啦,實際內容幾乎一模一樣的說QAQ

間性人Template:Lang-en),或稱雙性人陰陽人[1][2][3]是指具有某些性別特徵(包括染色體生殖腺性激素生殖器變異的人,這些特徵根據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的定義,「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體的典型二元概念」。[4][5][6]

背景[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新生兒的性別判定通常根據其外生殖器的特徵。具有模糊生殖器的新生兒比例約為1:4500至1:2000(即0.02%至0.05%)。[7]其他情況則涉及染色體生殖腺性激素的非典型發育。[8][6]有些人可能在出生時被指定為女孩或男孩並以此性別被撫養長大,但在生命的某個階段認同為另一性別;大多數人則繼續認同與其指定性別一致的身份。[9][10][11]根據不同機構和定義,間性出生率的報告數據各不相同。Anne Fausto-Sterling及其合著者聲稱,人類中「非二元性發育」的普遍率可能高達1.7%。[12][13]然而,Leonard Sax在一篇回應文章中指出,這一統計數字包含了諸如遲發性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克氏綜合徵等情況,而這些通常並不被大多數臨床醫生視為間性。他認為,「如果間性一詞要保留其意義,則應將其限制用於染色體性別與表型性別不一致或表型無法歸類為男性或女性的情況」,並指出間性的普遍率約為0.018%(每5500例出生中有一例),比Fausto-Sterling的估計低約100倍。[8][14][15]

間性者以前被稱為雙性人和雌雄同體[16][17]在19世紀和20世紀,醫學界社群的一些成員設計了新的術語,以試圖對他們觀察到的特徵進行分類。這是創建間性者分類系統的首次嘗試。間性者被分為真性雌雄同體、女性假性雌雄同體和男性假性雌雄同體。[18]這些術語已不再使用:特別是雌雄同體一詞被認為是具有誤導性的,污名化和非科學的。[19]在生物學上,雌雄同體現在被定義為「同時具有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的動植物」。[20][21]在1917年,遺傳學家理查德·戈德施密特提出了間性者一詞代表性別上的各種變異。[22][23]自從2006年以來,在臨床環境中一直使用性別發育多樣性一詞,[24]從這種轉變開始,該術語一直引起爭議。[25][26][27]

間性者從出生開始或在青春期等發育階段因發現間性別特徵而遭遇污名化和歧視[28]他們可能面臨被殺害、遺棄或來自家庭的污名化。[29][30][31]全球範圍內,一些間性嬰兒和兒童(例如那些具有模糊外生殖器的嬰兒)可能會通過手術激素干預被改變以符合社會更易接受的性別特徵。但是,這樣的行為存有爭議,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這種醫療方式的可行性。[32]此類治療可能涉及絕育。成年人(包括精英女性運動員)也曾成為此類治療的對象。[33][34]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這些問題被視為人權侵犯,國際[35][36]和國家人權與倫理機構對此發表了聲明。[37][38]間性者組織也曾發布聲明,譴責侵犯人權的行為,包括2013年第三屆Template:Link-en發表的馬耳他宣言。[39]2011年,克里斯蒂安娜·福林成為已知首位因未經同意的手術干預成功提起損害賠償訴訟的間性者。[40]2015年4月,馬耳他成為第一個禁止未經本人同意就改變性別解剖結構(包括間性者)的醫療干預的國家。[41][42]Template:TOC limit

分類[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間性可以再區分為雌雄同體(同時有睪丸和卵巢)和假雌雄同體,後者再進一步區分為女性假雌雄同體(有卵巢)和男性假雌雄同體(有睪丸)。

雌雄同體[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人類性別的分化決定於性染色體、性荷爾蒙、生殖細胞及生殖管的分化,這個分化過程發生於早期胚胎 6 至 12 週,當此一複雜的分化過程發生障礙,就有可能出現生殖細胞及生殖器官的各種異常發育,例如同時擁有兩性生殖細胞(睪丸及卵巢)即稱為真性陰陽人。 [43]

外生殖器多為性別不明,也可能表現為女性(表現為女性的真性間性者在ACG里也被稱為扶他那裡),也可能表現為男性,而第二性徵的發育往往隨占優勢的激素而定。如體內雌激素占優勢,第二性徵就傾向於女性。如雄激素占優勢,第二性徵就傾向於男性。這種人外陰的尿道上方有一較小的陰莖,下方又有兩片分開的大陰唇,在兩片大陰唇之間有一小的開口似乎是陰道口,而實際上是排尿的地方。這種真兩性人會同時出現男女兩種特徵,乳房豐滿,陰莖可以勃起,有時會遺精,不長鬍鬚。如果作為女性,陰道往往淺而小,同時子宮往往很小,因此一般沒有生育能力。報導宣稱陰陽人生育的案例實際為誤傳,該報導說的是「變性人」是原本性別為女性的生育案例,即是原本生理性別為女性停止服用荷爾蒙恢復原來的女性體質之後藉由他方提供精子,本身沒有經過變性手術還保留女性的子宮和卵巢,才能生育成功。

「假兩性畸形」與「真兩性畸形」不同之處在於:假性間性者體內實際只有一種性腺,或者是男性性腺,或者是女性性腺。具有男性性腺者,其外生殖器的外觀是女性別特徵;具有女性性腺者,其外生殖器的外觀卻是男性別特徵。因而出現貌似女性,實為男性,或貌似男性,實為女性的假兩性畸形人。

true hermaphroditism即雌雄同體,這稱謂在2006年就已經過時了,許多醫療組織和許多倡導團體認為「真正的雌雄同體」一詞具有極大的誤導性,因為雌雄同體是指同時產生精子和卵子的物種,這在人類中是不可能的。

由於人類在胚胎第7週,生殖腺才有性別的形態學變化,第9週,才能從外生殖器辨認性別。 男性的性器官和女性性器官,所以,真性陰陽人通常不具有生育能力,但身體狀況是健康的,因為全身主要器官並不受生殖細胞或生殖器官的異常發育所影響。 [44]

嵌合體現象[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嵌合體現象可能是真性間性者的一個解釋。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vol 338, p 166)報導,英國有發現擁有陰莖,一個睾丸,一個卵巢與輸卵管的新生兒。此個體一部分細胞是XY染色體,一部分是XX。推測可能是兩個不同胚胎在發育中嵌合成一個。

假雌雄同體[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又稱假性,可進一步分為「女性假兩性畸形」和「男性假兩性畸形」兩種。

女性[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女性假兩性畸形」是在同一個人的體內,其生殖腺是女性卵巢,但外生殖器卻像是有著男性的性徵。此類的患者陰蒂與正常女性相較是呈特別肥大,嚴重者會易使人誤認為是陰莖,並且大陰唇會左右連合,若有患者在卵巢發育位置生長於接近外陰部,導致外觀鼓脹而狀似陰囊,易使人將與連合的大陰唇看成是陰囊一部分,其中有的患者是沒有睾丸。此類的患者,出生則具有狀似男性生殖器,若無專業的醫療人員進一步發現診斷,易被父母視為男孩來撫養,其發育隨時間增長,生理表徵逐漸出現喉結、鬍鬚,嚴重者則呈外觀與其它正常男性無異,因此被周圍人們誤為男性。

因為胎兒性別為女性,而想要扭轉胎兒性別,有個別孕婦會服用"轉胎丸"。有些"轉胎丸"含有甲基睾丸素,如果孕婦服用則可能會導致胎兒陰蒂肥大,易被誤認為陰莖,嚴重的會導致流產。受以上影響的胎兒青春期往往出現女性的性徵,女性生殖器官發育不全而沒有生殖能力。他們還可能要接受性別矯正治療。

男性[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男性假兩性畸形」,是在同一個人的體內,其生殖腺是睾丸,但外生殖器卻象女性的外陰。此類的患者因陰莖發育不良,較與正常男性相較呈現明顯的萎縮,猶如女性的陰蒂,又因尿道下裂,造成外觀似女性的陰道口,有的患者在陰囊的發育上是外觀不明顯,若隱匿於體內則為隱睾症,但有的患者則是陰囊形若女性的大陰唇,因兩顆陰囊並未連合且發育萎縮所致。此類的患者出生後,由於外生殖器呈女性的性徵,若無專業的醫療人員進一步發現診斷,易被父母視為女孩來撫養,其發育隨時間增長,在青春期之後,因患者的發育狀況不同而各自有不同生理現象。有的患者是陰莖能夠勃起,並具有射精能力,而有的患者則是聲音如似女性,也沒有喉結、鬍鬚。[45]通常此類的患者自小視己為女性而生活,在青春期或結婚後,為了追查自己為何沒有月經而求診於婦產科,因此從染色體檢驗之下,患者才被發現其性徵屬於男性。[45][43]

體育運動[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運動員[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有些國際運動賽事要求運動員作性別鑒定。最早期,是要求運動員在專家前赤身裸體。不久,這種方法改為抽取口腔細胞,以巴爾體(惰性X染色體)的存在與否來判定。1992年冬季奧運會起,國際奧委會改為用聚合酶鏈鎖反應,測試一種與Y染色體有關的基因SRY。在500至600位運動員中,約有1位會呈陽性反應。國際田徑聯合會和國際奧委會分別在1991年和1999年決定不再進行性別鑒定。性別鑒定有種種爭議:

  • 基因性別並不等於生物性別——有男性基因者,體能未必是男性方向發展。
  • 準確度成疑:有人體內可能先天擁有多種染色體,例如部分細胞為XY,部分細胞為XX。
  • 歧視:只有女性運動員要接受測試。若該運動員不能通過測試,該測試結果會因此公開。

個案[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參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參考文獻[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 Template:Cite encyclopedia
  2. 洪滋敏. 非男即女嗎?或者有其他?. 端傳媒. 2016-02-04 [引用時間: 2023-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9). 
  3. Women, UN.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 採用循證方式 (修訂版) (PDF).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8: 113 [引用時間: 2023-12-29]. ISBN 978-92-3-50002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1-06) (中文). 
  4. 雙性人出生時具有性別特徵(包括生殖器,性腺和染色體變異),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體的典型二元概念。雙性人是一個傘式術語,用來描述各種身體自然變異的總稱。在某些情況下,雙性人特徵在出生時是可見的。而在其他情況下,雙性人特徵直到青春期才顯現出來。雙性人一些染色體上的變異可能在外表上不會看的出來。
  5. Template:Cite
  6. 6.0 6.1 Free & Equal Campaign Fact Sheet: Intersex (PDF). United Nations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2015 [引用時間: 2016-03-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7. Selma Feldman Witchel,2018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Obstetrics & Gynaecology48,90–102, doi:10.1016/j.bpobgyn.2017.11.005, PMID 29503125.
  8. 8.0 8.1 August 2002How common is intersex? a response to Anne Fausto-Sterling,Journal of Sex Research39, (3),174–178, doi:10.1080/00224490209552139, PMID 12476264. Alt URL Template:Webarchive
  9. Alice Domurat Dreger. Hermaphrodites and the Medical Invention of Sex. U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674-00189-3. 
  10. New publication "Intersex: Stories and Statistics from Australia". Organisation Intersex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3 February 2016 [引用時間: 18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August 2016). 
  11. Intersex population figures. Intersex Human Rights Australia. 28 September 2013 [引用時間: 1 Januar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July 2018).  已忽略未知參數|url-status= (幫助)
  12. Fausto-Sterling, Anne. Sexing the Body: Gender Polit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xuality. Basic Books. 2000: 53. ISBN 978-0-465-07714-4. 
  13. March 2000How sexually dimorphic are we? Review and synthesis,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12, (2),151–166, doi:[[doi:10.1002/(SICI)1520-6300(200003/04)12:2<151::AID-AJHB1>3.0.CO;2-F|10.1002/(SICI)1520-6300(200003/04)12:2<151::AID-AJHB1>3.0.CO;2-F]], PMID 11534012.
  14. Template:Cite magazine
  15. How Common is Intersex? An Explanation of the Stats. Intersex Campaign for Equality. 1 April 2015 [引用時間: 1 Januar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February 2021).  已忽略未知參數|url-status= (幫助)
  16. Mason H.J.,,1978Favorinus' Disorder: Reifenstein's Syndrome in Antiquity?,Janus66, (1–2–3),1–13, PMID 11610651.
  17. Nguyễn Khắc Thuần (1998), Việt sử giai thoại (History of Vietnam's tales), vol. 8, Vietnam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p. 55
  18. March 1992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in Children,Annual Review of Sex Research3, (1),73–120, doi:10.1080/10532528.1992.10559876.
  19. 18 August 2005Changing the Nomenclature/Taxonomy for Intersex: A Scientific and Clinical Rationale,Journal of Pediatric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18, (8),729–33, doi:10.1515/JPEM.2005.18.8.729, PMID 16200837.
  20. Kilman, Richard. Encyclopedia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Elsevier Science. 14 April 2016. ISBN 978-0-12-800426-5. 
  21. Avise, John; Nicholson, Trudy. Hermaphrodit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5 March 2011: 1–7. ISBN 978-0-231-52715-6. 
  22. Preves, Sharon E. Intersex and identity: the contested self.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8135-3228-0. OCLC 50334056. 
  23. Harper, Catherine. Intersex English. Oxford: Berg. 2007. ISBN 978-1-84788-339-1. OCLC 608598019. 
  24. August 2006Summary of Consensus Statement on Intersex Disorders and Their Management,Pediatrics118, (2),753–757, doi:10.1542/peds.2006-0737, PMID 16882833.
  25. Davis, Georgiann. Contesting Intersex: The Dubious Diagnosi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1 September 2015: 87–89. ISBN 978-1-4798-8704-0. 
  26. September 2011The Intersex Enchiridion: Naming and Knowledge,Somatechnics1, (2),388–411, doi:10.3366/soma.2011.0026.
  27. Diamond M, Beh HG (27 July 2006). Variations of Sex Development Instead of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Template:Webarchive Arch Dis Child
  28. Muñoz, Ercio; Saavedra, Melanie; Sansone, Dario, The Lives of Intersex People: Socio-Economic and Health Disparities in Mexico, 6 June 2024, doi:10.18235/0013001.  已忽略未知參數|hdl-access= (幫助); 已忽略未知參數|hdl= (幫助)
  29. Civil Society Coalition on Human Rights and Constitutional Law; Human Rights Awareness and Promotion Forum; Rainbow Health Foundation; Sexual Minorities Uganda; Support Initiative for Persons with Congenital Disorders. Uganda Report of Violations based on Sex Determination, Gender Ident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2014 [引用時間: 1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3 May 2015). 
  30. Grady, Helen; Soy, Anne. The midwife who saved intersex babies. BBC World Service, Kenya. 4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May 2017).  已忽略未知參數|url-status= (幫助)
  31. Beyond the Boundary – Knowing and Concerns Intersex. Intersex report from Hong Kong China, and for the UN Committee Against Torture: the 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 and Other Cruel Inhuman or Degrading Treatment or Punishment. Octo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March 2017).  已忽略未知參數|url-status= (幫助)
  32. Submission 88 to the Australian Senate inquiry on the involuntary or coerced sterilis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Australia Template:Webarchive, Australasian Paediatric Endocrine Group (APEG), 27 June 2013
  33. April 2014Sex, health, and athletes,BMJ348, (apr28 9),–2926–g2926, doi:10.1136/bmj.g2926, PMID 24776640.
  34. Macur, Juliet. Fighting for the Body She Was Born With. The New York Times. 6 October 2014 [引用時間: 9 Februar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January 2015).  已忽略未知參數|url-status= (幫助)
  35. Report of the UN Special Rapporteur on Torture Template:Webarchive, Office of the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February 2013.
  36. Eliminating forced, coercive and otherwise involuntary sterilization, An interagency statement Template:Webarchiv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ay 2014.
  37. Involuntary or coerced sterilisation of intersex people in Australia. Canberra: Senate of Australia Community Affairs References Committee. 2013. ISBN 978-1-74229-91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September 2015).  已忽略未知參數|url-status= (幫助)
  38. On the management of differences of sex development. Ethical issues relating to "intersexuality". Opinion No. 20/2012 (PDF). Berne: Swiss National Advisory Commission on Biomedical Ethics NEK-CNE. November 2012 [引用時間: 24 July 20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3 April 2015). 
  39. Asia Pacific Forum of 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 Promoting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in relation to Sexual Orientation, Gender Identity and Sex Characteristics. June 2016. ISBN 978-0-9942513-7-4.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January 2017).  已忽略未知參數|url-status= (幫助)
  40.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 In re Völling, Regional Court Cologne, Germany (6 February 2008). [引用時間: 27 Dec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5 January 2016).  已忽略未知參數|url-status= (幫助)
  41. Surgery and Sterilization Scrapped in Malta's Benchmark LGBTI Law. The New York Times. Reuters. 1 April 2015 [引用時間: 29 August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4 April 2015).  已忽略未知參數|url-status= (幫助)
  42. Malta passes law outlawing forced surgical intervention on intersex minors. Star Observer. 2 April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August 2015).  已忽略未知參數|url-status= (幫助)
  43. 43.0 43.1 黎清. 湖北25歲美女教師十餘年無例假 經檢查實為男性. 鳳凰網. 2012-11-07 [引用時間: 201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0) (中文(中國大陸)). 
  44. 曾為人母今為父 一位間性人的坎坷人生(圖). [引用時間: 2013-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7) (中文(簡體)). 
  45. 45.0 45.1 國際中心. 「男性假兩性畸形症」隱藏生殖器 家人誤把男當女養.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2009-12-09 [引用時間: 201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8) (中文(臺灣)). 
  46. [1][永久失效鏈接]

外部連結[編輯 | 編輯原始碼]

Template:性別和性向認同 Template:LGBT Template: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