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Online/阅读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 - 诸葛亮的「观其大略」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 - 朱熹的「熟读精思」
「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 - 苏轼的「八面受敌」
阅读是指解读符号并获得意义的认知过程。这个需要别人或你自己先写下一段文字,才有这个过程。
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人类的漫长演化历史中,文字的产生只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拼音文字的产生更短,仅有三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从进化的观点来看,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逐步形成识别单词和符号的能力,是再利用了脑中其他功能的神经机制。 教育将我们祖先大脑中负责狩猎和采集的功能转变为阅读文字的能力,因此,教育对于大脑阅读功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看书」这个问题是天生的,很难教的(阅读困难),在几百年前有些人是负责看野兽留下来的痕迹,用来追踪野兽,所以这些人看到文字会感到开心。
总而言之,「总而言之」这句话跟「无论如何」是一样厉害的,因为它们都是不管上述内容说得合不合理,只要一说这四个大字,下面的内容就好像很有道理一样。总而言之,这些文字搞出来就是为了让人能够随时随地看,这样就可以传承、积累和掌握文化知识。
我的眼睛[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央凹是指视网膜中视觉最敏锐的区域。以人为例:在视神经盘颞侧3.5mm处,有一个黄色小区,称黄斑,其中央的凹陷,就是中央凹。
在中央凹上,视觉信息在不同的地方精细程度会有所不同。在视网膜及其后面的丘脑及脑皮层的视觉处理区域中,视野中每一部分所拥有的细胞数随着其与注视中心的距离变大而越来越少。
视敏度在视野中心最佳,向视野的外围平稳地下降。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眼前世界就好像照片一样,每一点有着相同的精确度。然而我们的眼睛只对正落于注视中心的那一点有最精细的感觉,这一点的周围则越来越模糊。因此,我们只能识别出注视点附近的字母,无论周围的字号有多大。
一段段地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阅读这个认知过程中,大脑会加工所看到的符号,选择性地理解、记忆、反馈。
- 看到:我看到了这个字
- 选择:这写的什么鬼!我记得住吗?我表示「这不是一个字」。
人们普遍认为阅读是一个一个地看字母或单字,再组成一个个词语,最后再串联成句子、段落以及一整篇文章。
而图式理论认为,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词汇储备,会影响阅读过程。人类阅读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看的,而是一个意义段接着另一个意义段看。不包括「氢氦锂铍硼」「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罗列。
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选择性地将这些新信息与大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相互结合,找到它们的位置,并形成新的网络表征和联结。这就是为什么别人可以快速阅读,这也是为什么同一意义段内,打乱的字序并不会影响阅读理解的原因。
组合起来就看不懂了[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当你的大脑没有储存足够多或足够正确的信息时,是做不到无缝衔接一个句子里的每个单词的;这会造成「每个字都认识,每句话都看懂,合起来就不知道在说什么」的现象。
在这个角度上看,单词是一个独立携带独特信息的脑内词条(包括语义、句法、语音信息),而不只是一个词。当我们需要输出句子的时候,大脑首先会在语言的信息库里挑选单词,因为单词独立存在,所有大脑能够迅速搜寻合适的、能够匹配其它单词的那个词。也就是说,从文本中获取的表面信息需要经过进一步推理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读者阅读自己熟悉的文章,那么就能激活相关背景知识,按照文本因果关系结构来建构连贯的文本表征。这个现象并不只有语言水平的问题,也有文本内容抽象程度、读者对背景内容熟悉程度(有背景积累之后才能看懂)、写作风格的问题。解决方法包括:一词多意与俚语用字典、文化差异与不懂笑点用互联网。
休想快速阅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当我们的目光停下来时,我们只能识别出1~2个单词,每次只能从书页上提取少得可怜的信息。
给你戴上特制的眼动捕捉装置,只要注视点中心的两边呈现的字符足够多,你就不会看穿「电脑屏幕上只显示注视中心左右两侧的寥寥几个字符,而其他地方用与文本无关的字符代替」的把戏。因为文本变化时眼睛恰好处在最高速的运动状态。在换词的瞬间,视网膜上的图像会因运动而模糊,目光一停,一切看起来又都正常了。
因此,「照相记忆」能够高效阅读是假的,眼睛不是扫描仪。
使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法对单词的识别与理解还是让人满意的。如果我们逐词逐字地呈现一句话,让每一个单词都精确地落在目光中心,也就意味着不需要眼动,此时,熟练的阅读者可以以惊人的速度阅读——平均每分钟1100个单词,而最优秀的阅读者甚至可以达到每分钟1600个单词,差不多每一个单词只需40毫秒,这是正常阅读者阅读速度的3~4倍。
无论如何,只要文字还是一行行地写在纸上,我们通过注视来获取信息的方式就一定会减慢我们的阅读速度,形成一道不可跨跃的屏障。因此,一定要持怀疑的态度看那些声称可以让你的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0个单词的阅读法的广告。眼睛的生理极限不可能跨越,除非你愿意跳过一些单词,并承受因此而误解文意的风险。
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Marsh及其同事(1981)在提出四阶段理论,而弗里思(Frith)(1985)提出三阶段理论。阅读学习可以明显改善言语记忆。文盲可以记住故事和诗歌的大意,但是他们的言语工作记忆(短时间内储存说明书、菜谱、名字、电话号码的暂时缓冲区)却远远不如我们。在孩子学习阅读时,从学校回来就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他们的大脑再也不会和之前的一样了。
阅读教育的目标致力于建立一个高效的神经元层次结构,让儿童可以识别字母和字形并轻松进行语音转换。如果不教授儿童阅读的方法,一味渲染阅读的乐趣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不对书面单词进行语音解码,他们获得阅读能力的机会也将大大减少。花费在阅读学习上的时间对儿童的脑有着极其深远且有益的影响,每节阅读课过后,每一位孩子大脑中的「文字盒子区」都被激活并调动起来,整合出一个由字母、双字母组到字素、词素的神经元层级编码结构。这一活动将广泛地激活整个阅读回路,如果不对书面单词进行语音解码,他们掌握阅读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减少。而学习语言需要再利用的神经元数量极其庞大,因此们应该坚持不懈地教孩子们如何应付语言学习的每一个拼写陷阱。
- 四阶段
- 猜测阶段:随意学习一些高熟悉度的字,例如:名字。对于不熟悉的字,在语境中常采用猜测的方法来辨认,并且死记硬背字的读音。
- 区分阶段:根据字的视觉特点,使用更加复杂的猜测策略对字词进行识别和学习。
- 连续译码:用一定的规则从左至右解码一些不熟悉的字,但解码只限于一些符合基本构字规则的字。
- 层次译码:用一些条件性规则或内容规则来解码不熟悉的字,并且会分析学习。
- 三阶段
- 字符阶段:将字词作为一个整体的视觉图形来记忆,获得的词汇大多是表示具体事物或概念的词。随着词汇量的增加,相似词越来越多,字符策略变得越来越无效。
- 拼音阶段:掌握了「字形—音位」对应规则,儿童的词汇量迅速增加。明确的语音意识是儿童从字符阶段向拼音阶段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儿童的语音意识发展滞后,那么阅读能力会停留在字符阶段;不能运用「字形—音位」对应规则来迅速地对字词进行再编码,阅读效率会受到影响。
- 字形阶段:儿童可以不借助或较少借助语音知识,直接将词语分析为基本的字形单元,从而达到识别的效果。
信息熵[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该语言每一个字符所包含平均信息量的大小,是语言符号不确定性程度的一种度量。也可以认为是描述一个系统需要的最小存储空间长度,即最少用多少个存储空间就可以描述这个系统。信息熵越高,每个字符传达的信息量就越大(言简意赅)。
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基本都在4左右,汉字的信息熵则要高得多。音节文字比全音素文字信息熵高一些,但还是不能跟汉字这种语素文字比。速记法的信息熵估计会非常高。汉语每个音节的信息量又大,记录每个音节所需要的字符数量又少(最言简意赅)。
表示不同的音位,基本已经是语言表达的极限了,音位是语言中区分表意的最小单位。如果有比全音素文字信息量更低的文字,那么就是完全表音而无法直接表意,即用口腔动作表示发音。只有一个字符的文字系统是信息熵最低的情况。
- 各种语言字母的熵
- 摩尔斯电码2.32比特
- 法文3.98比特
- 西班牙文4.01比特
- 英文4.03比特
- 俄文4.35比特
- 德文4.10比特
- 罗马尼亚文4.12比特
- 现代汉语5.31 / 9.65比特
正常阅读[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选书参考[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出版社:出版社不同,出版能力也不同。尽量选择在某一领域里知名的出版社。
- 作者:专业领域靠谱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一般都靠谱。
- 版次:第一版的书,慎买慎读,因为再版次数越多,说明此书的内容越经典。优先选择那些「第n版」(n 越大越好)的书。
- 印次:如果学习的领域太新,乃至于只有第一版的书,那么就要看有没有那种印次已经很多的书。例如:第一版第 n 次印刷(n 越大越好)。
- 印数:首印数量太少,可能说明出版社对其销量没有信心。
- 「编」与「著」:因为「著」的意思是原创成分更多,所以优选「著作」。「编」的意思是合集成分更多,有时候作者会把两个一起用「编著)糊弄读者。
- 参考文献:如果书后没有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那么这本书通常不值得读。好书的「参考文献」往往相当于一张地图,里面可以找到更多好书。
- 索引:合格的参考文献,是要有详尽的索引的。
- 尽量不读译作:翻译的内容不一定正确和完整。
- 书评:有些读者写的书评很不错。
- 看看大神在读什么:因为他们正在看的东西,是筛选过的,所以常常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网络时代有很多方法可以去了解大神们在做什么,大神的共同特征是喜欢分享。
阅读得到的答案[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如果你问现场老师一个问题,他可能会回答你;如果你还不懂,可以再问,他可能会再回答你;阅读就好比一位缺席的老师,如果你问书一个问题,它不一定会回答你,你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
- 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这个条目在说什么?
- 作者细节部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具体又说了什么?
-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条目说得有道理吗
-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个条目与你何干
- 该怎么补充他的观点?——我该怎么完善条目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阅读方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基础阅读:识字阶段的阅读。你tm在说什么?请你说人话。
- 检视阅读:在一定时间内,快速掌握一本书的大概内容,抓出重点。这个条目的内容、结构、排版、写作风格、编辑者ID。
- 分析阅读:深入了解作者的意图,破解全书的骨架。尽快知道是哪一类型的条目,然后对它进行分类。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这个条目的写作顺序和关键词。
- 主题阅读:针对一个你要研究的主题(关键词)同时阅读几本书。直接看最下面的「大家族模板」。目的不是为了理解某一个条目,而是理解这个主题是什么。你自己是可以选择。
一个吃货眼中的书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主食阅读:寻求「学业、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方法。例如:新闻、资讯、研究报告、杂志内容、时尚。虽然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好的饱足感,但是会让人误以为这就很营养了。因为我们寻求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阅读,所以比较容易知道自己的需求在哪里。
- 美食阅读:可能会没什么实际用处,但会从一个间接的方向了解这些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例如:文学、哲学、科学、历史、艺术。
- 蔬果阅读:工具阅读,助消化。例如:字典、百科全书、地图等参考书。
- 甜食阅读:满足「娱乐、消遣」。例如:游戏、漫画、武侠、推理、小说、写真集、八卦内幕、情色讨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