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列寧主義
繼續瀏覽會被綠壩娘和⭐諧喲
馬克思列寧主義是蘇聯官僚機構為史達林主義資產階級反革命勢力在與左翼反對派的鬥爭中服務的捏造。其目的是將史達林主義的「一國社會主義」理論與「列寧主義」聯繫起來,為其辯護。
然而,實際上並不存在所謂的「列寧主義」,只有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完全遵循馬克思和恩格斯於1848年在共產主義者聯盟指導下制定的不變的共產主義綱領,將無產階級革命理解為一種必然的國際現象,並由全球共產黨領導:
這場革命有可能僅在一個國家發生嗎?
不。通過創造世界市場,大工業已經使地球上所有民族,特別是文明民族,彼此之間建立了如此密切的聯繫,以至於沒有一個民族能夠獨立於其他民族而不受其影響。
此外,它還協調了各文明國家的社會發展,以至於在所有文明國家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已成為決定性的階級,它們之間的鬥爭成為當代的偉大鬥爭。因此,共產主義革命將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現象,而必然會在所有文明國家——至少是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同時發生。
—— 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
共產黨與其他工人階級政黨的唯一區別在於:
他們在各國無產階級的民族鬥爭中,指出並提出了整個無產階級的共同利益,不分民族。
…
共產黨人還被指責想要消滅國家和民族。
工人沒有祖國。我們不能從他們那裡奪走他們沒有的東西。由於無產階級首先必須取得政治統治,必須上升為民族的領導階級,必須建立民族,所以,就其本身而言,它本身就是民族的,儘管這個詞不是資產階級意義上的民族的。
由於資產階級的發展、貿易自由、世界市場、生產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統一,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差別和對抗正在日益消失。
無產階級的統治將使他們更快地消失。主要文明國家的聯合行動至少是無產階級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
—— 馬克思和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我們的利益和任務是使革命持久進行,直到所有有產階級或多或少被趕下統治地位,直到無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直到無產階級的聯合發展到足夠遠——不僅在一個國家,而且在世界所有主要國家——以至於這些國家無產階級之間的競爭停止,至少決定性的生產力集中在工人手中。我們關心的不能只是修改私有財產,而是要廢除它;不是掩蓋階級對立,而是要廢除階級;不是改善現有社會,而是建立一個新的社會。
—— 馬克思致共產主義者聯盟中央委員會的講話
無產階級在與有產階級的集體權力作鬥爭時,只有把自己組織成一個獨特的政黨,與有產階級所建立的一切舊政黨相對立,才能作為一個階級而行動。無產階級組織成一個政黨,對於確保社會革命的勝利及其最終目標——消滅階級——是必不可少的。
—— 第一國際工人協會 決議(1872年)
公社無法建立新的階級統治形式。通過將一切勞動資料轉移給生產勞動者,迫使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人為生計而勞動,從而摧毀現存的壓迫條件,階級統治和壓迫的唯一基礎就會被剷除。但要實現這種變革,首先必須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首要條件就是建立一支無產階級軍隊。工人階級必須在戰場上贏得解放自己的權利。國際的任務是組織和聯合勞動力量,為即將到來的鬥爭做好準備。
—— 馬克思在國際工人運動成立一周年紀念日上的講話
共產國際知道,為了迅速取得勝利,為消滅資本主義、建立共產主義而鬥爭的國際工人協會必須有一個牢固的、集中的組織。
共產國際實際上應該代表一個統一的、具有普遍性的共產黨,各個國家的各個黨派組成其各自的支部。共產國際的組織宗旨是確保每個國家的工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從其他國家的組織起來的工人那裡獲得最大限度的援助。
—— 共產國際(第三屆) 序言
因此,十月革命作為世界革命第一步的國際性是無可爭辯的。
布爾什維克率先行動,爭取工人委員會支持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綱領,但正因為無產階級專政的綱領建立在以小生產農民為主的大多數基礎之上,它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小資產階級農民的利益。用列寧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帶有官僚主義色彩的工農國家」。
因此,十月革命是兩場運動匯聚的雙重革命: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無產階級的國際共產主義革命和農民的民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我們不應該(像馬爾丁諾夫那樣)害怕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即在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中取得完全勝利,因為這樣的勝利將使我們能夠喚醒歐洲,而歐洲的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在擺脫資產階級的壓迫之後,又將幫助我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
……對「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口號提出的反對意見之一是,專政以「單一意志」為前提,而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不可能有單一意志……在社會主義問題上和為社會主義而鬥爭中缺乏統一性,並不妨礙在民主問題上和為共和制而鬥爭中的單一意志。忘記這一點,就等於忘記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邏輯和歷史區別。忘記這一點,就等於忘記民主革命的全民革命性質:如果民主革命是「全民的」,那么正是因為這場革命滿足了全民的共同需要和要求,所以才有「單一意志」。超越民主的界限,就不可能有無產階級和農民資產階級的單一意志。
……總有一天,反對俄國專制制度的鬥爭將會結束,俄國的民主革命時期將會結束;到那時,再談論無產階級和農民的『意志一致』、民主專政等等,將是可笑的。到那時,我們就要直接談到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專政的問題,並且更加詳細地論述它。
—— 列寧的社會民主黨的兩種策略
因此,十月革命的一切經濟成就完全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是民族資產階級方面的成果,而國際共產主義方面的成就則完全是政治性的:共產國際的成立和蘇維埃共和國服從於共產國際的世界革命國際利益。
土地重新分配完成了民主革命,但卻成為社會主義的障礙;而國有化則將土地置於無產階級的控制之下,從而簡化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龐大的農民人口使得這種妥協成為必要,即土地重新分配而非國有化。結果,列寧領導下的蘇維埃政府在法律上將土地國有化,同時將實際的土地重新分配給農民,但它並沒有稱之為社會主義,而是正確地將其貼上了資產階級的標籤,並希望藉助國際革命,尤其是德國革命的直接成功,來克服這一困境:
如果沒有建立在現代科學最新發現基礎上的大規模資本主義工程,社會主義是不可想像的。如果沒有有計劃的國家組織,沒有讓千百萬人在生產和分配上嚴格遵守統一的標準,社會主義也是不可想像的……
同時,如果沒有無產階級成為國家的統治者,社會主義就不可想像。這也是基礎常識。歷史……走了一條如此奇特的路線,以至於它在1918年誕生了社會主義的兩個互不相干的部分,它們就像兩隻未來的小雞,並排存在於國際帝國主義的同一個殼裡。1918年,德國和俄國成為社會主義的經濟、生產和社會經濟條件與政治條件在物質上實現的最顯著的體現。
德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會立刻非常容易地打碎任何帝國主義的外殼(可惜,這個外殼是用最好的鋼做成的,一隻小雞也打不破),並且一定會帶來世界社會主義的勝利,而且不會有任何困難,或者說,只有很小的困難——當然,我們所說的「困難」是指世界歷史範圍內的困難,而不是狹隘的市儈觀念中的困難。
—— 兩種策略
世界革命失敗,布爾什維克黨和共產國際在「一國社會主義」的旗號下陷入機會主義的蛻變,完成了資產階級反革命,而俄國革命則永遠停留在「資產階級民主」階段。
史達林、毛澤東、胡志明、卡斯楚等人都錯誤地將工業國有化和土地重新分配給合作社農民的舉措冠以社會主義的標誌,暴露了他們政治立場的小資產階級性質。因此,「馬克思列寧主義」將民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歪曲為國際無產階級共產主義革命的任務,這是向孟什維主義和民粹主義的蛻化。即使忽略前面所有引述,我們也可以比較一下馬克思在土地問題上的立場:
1868年,在布魯塞爾國際會議上,我們的一位朋友說:
小塊土地私有制將根據科學的裁決而消亡,大塊土地私有制將根據正義的裁決而消亡。那麼,只剩下一個選擇。土地要麼成為農村協會的財產,要麼成為全民的財產。未來將決定這個問題。
我的觀點恰恰相反;社會運動將導致這樣的決定:土地只能歸國家所有。把土地交給農村勞動者,就等於把社會拱手讓給一個排他性的生產者階級。
對於列寧的立場:
民粹派認為農夫是俄國的未來,這種觀點必然源於他們對農民公社的社會主義性質的信任,源於他們對資本主義前途的不信任。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工人是俄國的未來,而俄國資本主義在農業和工業領域的發展,越來越證實了他們的觀點。俄國工人運動已經獲得了認可,但是就農民運動而言,民粹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鴻溝至今仍反映在他們對這個運動的不同理解上。在民粹派看來,農民運動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駁斥。這個運動主張直接的社會主義革命,它不承認資產階級政治自由,它源於小生產,而不是大生產。總之,在民粹派看來,農民運動才是真正的、真正社會主義的、直接的社會主義運動。
...
因此,我們必須把純粹無產階級的鬥爭和一般農民的鬥爭結合起來,但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我們必須支持一般的民主鬥爭和一般的農民鬥爭,但不能沉溺於這種非階級的鬥爭;我們決不能用「社會化」之類的虛偽口號把它理想化,決不能忘記把城市無產階級和農村無產階級組織成一個完全獨立的社會民主黨的必要性。這個黨在全力支持最堅定的民主主義的同時,也不會讓反動的幻想和在商品生產制度下進行「平均化」的試驗使自己偏離革命道路。農民反對地主的鬥爭現在是一場革命鬥爭;在經濟和政治發展的當前階段,沒收地主的土地在各方面都是革命的,我們支持這一革命民主措施。但是,把這種措施叫做「社會化」,欺騙自己和人民,認為在商品生產制度下土地占有可以實現「平等」,這是一種反動的小資產階級空想,我們把它留給反動的社會主義者去實現。
與史達林憲法 的立場相比:
第七條 集體農莊和合作社的公營企業及其牲畜、農具、集體農莊和合作社的產品以及共用建築物,是集體農莊和合作社的社會主義共同財產。除集體農莊公營企業提供的基本收入外,集體農莊的每個家庭還擁有一小塊附屬於住宅的土地供個人使用,並擁有該地塊上的附屬設施、住宅、牲畜、家禽和小型農具作為個人財產——這些都依照農業組合章程的規定。 第八條 集體農莊占有的土地保證給集體農莊無限期地、無償地使用。
與毛澤東的立場 相比:
人們一看到商品生產就生氣,以為這就是資本主義。但是,為了幾億農民的團結,好像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生產,增加貨幣供應。這不僅對幾億農民的團結是一個問題,而且對幾十萬幹部的思想也是一個問題。我們現在只有一部分生產資料。但是,似乎有人想立刻宣布全民所有制,剝奪中小生產者。但是他們不宣布所有制類型!是公社所有還是縣所有?這樣取消商品,取消商品生產,僅僅宣布公有制,就是剝奪農民……
...
有些人害怕商品。他們無一例外地害怕資本主義,沒有意識到隨著資本家的消失,商品生產才有可能大幅擴張。我們在商品生產方面仍然落後,落後於巴西和印度。商品生產並非孤立存在。看看具體背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在資本主義背景下,它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在社會主義背景下,它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史達林主義的俄羅斯一樣,是一個建立在小資產階級農民基礎上的資產階級國家,但它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直接上台執政的,而不是通過黨的蛻化。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來就沒有任何共產主義的特質,它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資本主義社會。它既沒有將工業發展置於宏大的國際革命戰略之下,也沒有廢除小農生產、將其轉變為單一的大規模工業生產的意圖。即使到了今天,儘管進行了經濟改革,中國和其他殘存的史達林主義國家仍然延續著合作化農民小生產的基本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