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

出自H萌娘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Template:國家信息

我們的雙頭鷹國旗……代表的是我們的國家……
它的三種顏色代表了很多含義……
黑色代表了亡國的恥辱、以及鋼鐵般的紀律
紅色代表了烈士的鮮血、撒遍了我們的土地
金色代表了偉大的光輝,照耀在重生的國家
——神聖羅馬帝國政治宣傳海報

神聖羅馬帝國(德語: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拉丁語:Sacrum Romanum Imperium)。是歐洲大陸上唯一的國家,也是當今歐洲大陸唯一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國家,其首都羅馬位於亞平寧半島中西部的京畿平原(拉齊奧平原)。其版圖範圍包含了整個歐洲大陸、中東西部、非洲北部、西伯利亞、高加索、格陵蘭等。國土面積長達32,917,172.8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陸地面積第一大的國家,分為178個省份和5個直轄市。領海由8個內海(地中海、愛琴海、黑海、亞速海、馬爾馬拉海、波羅的海、紅海、裏海)、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波斯灣、北冰洋組成。橫跨20個時區,涵蓋廣泛的環境和地形。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儲備、天然資源和大量的淡水湖、神聖羅馬帝國有5個陸上鄰國:非洲聯合體、伊朗、哈薩克斯坦、中國和蒙古國,還與加拿大、日本隔海相望。該國人口為1,250,000,000人,僅次於印度和中國。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的240年,特別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神聖羅馬帝國在日本的協助之下得到重建並且成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統一了全歐洲大陸的社會主義君主制國家。成為了全世界領土範圍最大的國家,重建後該國的第一個年號為「永光」(即「光輝永存」之意),該國也成為了漢字文化圈國家中唯一一個首都位於歐洲的國家。該國更是羅上東的主要成員國和各大國際性組織(如金磚五國、G20等)的成員。

該國算上臨時政府時期的話雖然是除日本之外唯一一個被核武打擊的國家,但在神聖羅馬重建後,繼承了原加盟成員國擁有的所有核武器。包括大伊萬(又名沙皇炸彈,現名「皇帝之怒」)。該國也繼承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署國中的三個(英、法、俄)。截止到目前,該國擁有了最多7000枚核彈頭。

2150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告成立「泰倫共和國」後,停止存在。這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宣告滅亡。

國名[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神聖羅馬帝國的國號有過發展和進化,大多數人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簡稱為「羅馬」、「德國」、「神羅」等。

  • 羅馬帝國(962年~1157年)
  • 神聖羅馬帝國(1157年~1806年,2045年至今)
  • 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1512年~1806年)

在除了中國日本之外的其他兩個漢字文化圈國家,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稱呼各種各樣:

  • 越南語:Đế quốc La Mã Thần thánh(帝國羅馬神聖
  • 朝鮮語:신성 로마 제국(神聖 로마 帝國

歷史[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背景[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羅馬帝國分治[編輯 | 編輯原始碼]

293年,羅馬帝國皇帝採行四帝共治制,將帝國分為東西兩半,此後帝國分分合合。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位兒子,從此分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在拉文納,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但彼此並非敵對關係,並在很多方面密切合作。

此後幾十年間,羅馬城多次被西哥特王國的阿拉里克一世和汪達爾人攻占和血洗,西羅馬帝國的實力和威嚴一落千丈。476年,西羅馬帝國徹底解體,末任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遭奧多亞塞廢黜,後者向東羅馬帝國發出詔書,宣布西羅馬帝國不會再有皇帝。而東羅馬帝國卻得以保留,即後來史稱的「拜占庭帝國」。西羅馬帝國雖然於476年瓦解,其皇帝被西哥特人廢黜。然而羅馬人在巴黎地區的統治一直持續到486年。

查理曼的加洛林羅馬帝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Template:主條目 同一年,法蘭克部落首領克洛維擊敗羅馬人,建立墨洛溫家族的法蘭克王國。其後法蘭克王國不斷發展壯大,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的統治之下王國達到鼎盛,征服國土範圍到今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北義大利、波希米亞、奧地利西部、伊比利亞半島東北角的領土。800年的聖誕節,查理曼在羅馬參加彌撒時被教宗良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整個法蘭克王國也被泛稱為「加洛林帝國」,不過查理曼的國家還是稱法蘭克王國。西羅馬帝國就此以帝位轉移至法蘭克國王的形式復辟。加洛林帝國奠定了後世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基石,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強行解散為止。

840年,查理大帝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843年,路易一世的三個兒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全國分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長孫洛泰爾承襲皇帝稱號,並領有自萊茵河下游以南、經羅納河流域,至今義大利中部地區的疆域,為中法蘭克王國。而他的弟弟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萊茵河以東地區,為東法蘭克王國。另一個弟弟禿頭查理則領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區,為西法蘭克王國。

查理曼死後,841年胖子查理(東法蘭克)和禿頭查理(西法蘭克)聯合起來打敗了長兄,「羅馬皇帝」這個頭銜,始終由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君主輪流擁有。帝國皇冠最初在西法蘭克和東法蘭克之間爭奪不休,先是作為戰利品先後落到西邊禿頭查理和東邊胖子查理。870年,胖子查理和禿頭查理簽訂墨爾森條約,瓜分了長兄的中法蘭克王國。

胖子查理於887年被廢黜與888年死後,加洛林帝國自此分裂瓦解,並再也沒有統一過。自胖子查理之後,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擁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義大利國王,義大利國王的實際統治範圍極其有限,僅限於義大利東北部,而那些國王幾乎是義大利本土貴族,最後一位這樣的皇帝是死於924年的義大利人貝倫加爾一世。根據Regino of Prüm的說法,帝國的每一部分從自己內部選出了一位「小王」(kinglet)。

神聖羅馬成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Template:主條目

奧托一世建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大約在900年,東法蘭克王國地方勢力崛起,形成並分別以四大日耳曼部落為母體的四大公國:薩克森(薩克森人)、法蘭克尼亞(老法蘭克人)、士瓦本(阿勒曼尼人)和巴伐利亞(巴伐利亞人)。911年,加洛林家族的最後一位國王孩童路易去世,但東法蘭克貴族沒有選擇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家族成員作為繼任者,而是選舉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為新一任國王。康拉德臨終之時,指定宿敵薩克森公爵捕鳥者亨利為繼任者。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在眾多東法蘭克王國的公爵當中,被推舉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薩克森王朝),他的後代們繼續統治東法蘭克王國一個世紀左右。936年,亨利去世,他指定的繼承人,也是他的兒子,奧托一世在亞琛被選為國王。他平定一系列由其長兄和一些公爵發動的叛亂。在那之後,國王成功掌握公爵的任免權,並經常任命主教來管理行政事務。951年,奧托一世幫助阿德萊德(Adelaide),一位義大利的寡婦王后擊敗她的敵人。迎娶她並控制義大利。955年,奧托一世在對陣匈牙利霍爾卡布爾斯蘇和雷爾酋長、蘇爾酋長的列希菲德戰役中贏得一場決定性勝利。

962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宗若望十二世加冕稱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與皇帝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那時起,帝國的事務就與義大利和羅馬教廷的事務纏繞在一起。奧托的加冕儀式使日耳曼國王們成為查理曼帝國的繼承人,並通過帝國繼承原則也使他們成為古羅馬的繼承人。帝國沒有固定的首都,而且國王不斷往返與各個住處之間來處理政務(被稱為Kaiserpfalz)。然而每位國王都有偏愛的地點,對奧托一世來說是馬格德堡。

王位繼續以選舉的形式傳遞著,不過在國王們死亡前,他們的子嗣常常被選為下一任國王,這就使他們的家族長期保有王位成為可能。這一特點一直持續到12世紀薩利安家族統治結束。這也重新引發與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皇帝的衝突,尤其是在奧托一世的兒子奧托二世自稱為羅馬人的皇帝之後。儘管如此,奧托仍然以迎娶拜占庭公主賽奧法諾(皇帝尼基弗魯斯二世的侄孫女)的方式保持與東羅馬帝國的聯姻關係。他們的兒子奧托三世把注意力放在義大利和羅馬教廷,並展開廣泛的外交,但卻於1002年英年早逝。

繼位是他的表親亨利二世,他則專注於德意志內部事務。

法蘭克尼亞的薩利安家族統治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Template:主條目 1024年,亨利二世去世後無嗣,來自法蘭克尼亞的康拉德二世當選為東法蘭克國王,並於1027年加冕為皇帝。

康拉德二世在勃艮第國王魯道夫三世死後,繼承了勃艮第王國。

1125年,末代君主亨利五世去世,沒有子嗣,薩里安家族統治終結。

在薩里安家族將近100年的統治中,皇帝與教廷之間發生了影響深遠的敘任權鬥爭。

主教敘任權之爭[編輯 | 編輯原始碼]

Template:主條目 中世紀早期至中期,日耳曼貴族普遍缺乏文化教養,因此無法提供高效的行政管理,因此歷代君王常常僱傭諳熟古羅馬法制的天主教主教管理行政事務,也因此,君王經常決定進入教會任職的人選。

在克呂尼改革初期,羅馬教廷愈發認為此種行為是一種不妥當的越權。教宗額我略七世決心反對此類行為,於是引發與皇帝亨利四世的主教敘任權之爭,後者反對教宗的干涉並勸說主教把教宗罷黜。教宗反擊,也對皇帝處以破門律,開除教籍,宣布廢黜國王並解除亨利的忠誠宣誓。得知皇帝被絕罰,為了爭取更大權力的德意志諸侯們便選出另一位國王施瓦本的魯道夫。皇帝發現自己在政治上孤立無援,只好強迫自己於1077年進行著名的卡諾莎之行,並以背負恥辱的代價使自己恢復教籍。在恢復教藉後,亨利成功擊敗對立國王,更一度將額我略逼上絕路,但最後又遭遇更多的起義、再度被開除教籍,甚至是他自己兒子發動的叛亂等劫難。

1122年,他的次子亨利五世成功與教宗和主教們達成《沃爾姆斯宗教協定》。帝國的政治權力被保留,但這次衝突顯示所有統治者的權力都有限制,尤其是有關教會的,並取消國王此前享有的聖人身份。教宗和諸侯們自此在帝國的政治體系中占據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期間,「羅馬人的國王」(拉丁語:Rex Romanorum)取代了(東)法蘭克國王(或者單純的「國王」),首次成為未加冕的皇帝當選者的稱號:這是年值沖齡登基為王的亨利四世對教宗額我略七世的回應,後者企圖通過稱呼幼王為「德意志人的國王」或「條頓人的國王」(拉丁語:Rex Teutonicorum)來否定未加冕為皇帝的國王統治的羅馬性與普世性,以此確立教廷對帝國的優越性。

霍亨斯陶芬家族統治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Template:主條目

1125年,亨利五世死亡,薩里安家族統治結束,公爵們並沒有選出國王的血親當國王,而是選擇洛泰爾二世,一位影響力頗大的薩克森公爵。當他在1138年去世時,公爵們再一次選擇更有影響力的家族。因此他們並沒有選擇洛泰爾偏愛的繼承人與女婿,韋爾夫家族的巴伐利亞與薩克森公爵「驕傲者」亨利,而選擇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施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一位薩里安家族的近親。此事引發兩家族長達一個多世紀,幾乎貫穿整個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衝突,以致後來教宗成為反皇帝派的領袖後,反皇帝派仍被稱為「歸爾甫派」(義大利語拼寫的「韋爾夫派」)。康拉德剝奪了韋爾夫家族的財產,不過在1152年他死後,他的侄子「紅鬍子」腓特烈一世繼位並與韋爾夫家族握手言和,返還他的表親,「驕傲者」亨利之子「獅子」亨利的財產,雖然數量已少於往日。

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統治者們越來越多地把土地借給家臣(ministerialia),腓特烈希望他們會比公爵們更可靠。這一新興階級最初是主要服務於戰爭的,他們後世騎士階級的前身,也是帝國權力的根基。霍亨斯陶芬家族統治時期帝國的另一本質性變化是在隆卡格里亞建立的整個帝國的新秩序。此舉一方面是要廢除眾多公爵的私人封地,另一方面也試圖將皇帝的臣子們歸於同一個合法的司法和公訴體系之下,這正是現代「法制」理念的前身。另一個嶄新的理念是新式城市體系的建立——由皇帝和本地公爵共同完成。這一理念的形成一部分是由於人口劇增,同時也是為將經濟發展重心放在重點地區,在以前城市只形成於古羅馬的地基或主教轄區。包括弗萊堡在內的一些城市建立於12世紀,一定程度上成為很多後世城市的經濟發展模板,如慕尼黑。

腓特烈在其統治期間的另一重要舉措是通過立法試圖進一步確立「帝權」。1155年,腓特烈加冕為皇帝時,他強調帝國的「羅馬性」,此舉部分是為證明(已被加強的)皇權獨立於教權的合法性。1157年腓特烈更是將國名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改稱神聖羅馬帝國(Sacrum Romanum Imperium)以強調皇權的神性,其後腓特烈又在1158年的隆卡格里亞帝國大會上,根據東羅馬帝國的《民法大全》再次聲明皇帝的各項權利。皇權自主教敘任權之爭以來一直僅僅被當作是日耳曼封建王權(Regnum)的同義詞,不過在隆卡格里亞首次以成文法形式確立為「天賦的普遍權力」,這一廣泛的權力範圍包括築路、制定關稅、鑄幣、懲罰性收費和公職人員的任免,而這些權力可以明確地在羅馬法律中找到根源。此舉意義深遠,因為導致了皇帝與諸侯以及教宗的進一步對立,為後來的大空位時代埋下了伏筆。

腓特烈的政策主要針對義大利,他在北義大利與一些日益富裕和獨立的城市發生衝突,尤其是米蘭。他也由於支持一位少數派候選人反對教宗亞歷山大三世而捲入與羅馬教廷的衝突。腓特烈在1177年與教宗握手言和之前,支持一系列對立教宗。在德意志,皇帝多次在公國和城市等競爭對手面前保護獅子亨利(尤其是慕尼黑和呂貝克)。不過亨利對腓特烈政策的支持並不太強,在義大利戰爭進入到危機時刻時,亨利拒絕皇帝的軍事支援請求。當腓特烈回到德意志時,憤怒的他對亨利提起訴訟,沒收了亨利除不倫瑞克-呂訥堡以外的所有領地,並將其持有的薩克森公爵與巴伐利亞公爵的頭銜分別轉封給阿斯坎尼的伯恩哈德和維特爾斯巴赫的「紅頭」奧托。

在霍亨斯陶芬家族統治期間,德意志的公國們靠著帝國西部巧舌如簧的農民、商人和工匠(包括基督徒和猶太人),成功且和平地推動向東方土地定居的進程,此前由西斯拉夫人定居或無人定居。這些土地逐漸的日耳曼化,是一種複雜的現象,這種現象在19世紀種族偏見出現之前並不能被合理地解釋。憑藉定居地的東擴,也由於本地斯拉夫統治者與日耳曼人的通婚,帝國的影響力不斷上升,最終到達了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同時,條頓騎士團在1226年被馬佐維亞公爵康拉德(Duke Konrad of Masovia)邀請到普魯士來促使普魯士人的基督教化,然而條頓騎士團和他的日耳曼繼承者普魯士王國從來就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儘管後來普魯士國王仍以布蘭登堡藩侯的身份參與帝國政治。

1190年,紅鬍子腓特烈參加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並死於小亞細亞。他的兒子和繼承人,亨利六世統治期間,霍亨斯陶芬家族統治達到巔峰。亨利通過聯姻獲得諾曼人的西西里王國繼承權,俘虜英格蘭國王獅心理查,於1194年征服西西里王國,並在1197年去世前試圖建立君主世襲制。在他死後,他的兒子腓特烈雖然已經被選為國王,但只是一個生活在西西里的小孩,德意志諸公國決定另外選擇一位成年國王,於是出現了「紅鬍子」腓特烈的幼子施瓦本的菲利普和獅子亨利的兒子不倫瑞克的奧托兩位人選競爭王位的局面。

1208年,腓力在一場爭吵中被謀殺,韋爾夫家族的奧托贏得了短暫的勝利,直到他也開始宣稱西西里的王位。教宗依諾增爵三世懼怕帝國和西西里的威脅,於是支持自己的教子西西里國王腓特烈,那個10年前被排除出帝位繼承的亨利六世之子,進軍德意志並擊敗奧托。雖然腓特烈出征德意志之前將西西里王位傳給他的兒子亨利,但在他勝利之後,腓特烈並沒有履行他保持兩個國家分離的諾言,仍舊保留自己對西西里的實際控制權。

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1220年腓特烈加冕為皇帝。教宗懼怕腓特烈集中的大權,最終對他施以絕罰。另一方面,腓特烈曾承諾發動十字軍東征,但卻一再推遲。他雖被開除教籍,腓特烈還是在1228年領導了十字軍東征,這次東徵結束於一系列談判並使耶路撒冷王國短暫復國。腓特烈憑藉此次東征的勝利與西西里上的優秀反擊恢復了自己的教藉,但仍然無法阻止皇帝與教宗的衝突日益加劇,其結果就是,腓特烈所信賴的日耳曼共治國王,長子亨利在教宗的支持下於1234年發動了對父皇的叛亂,而1247年腓特烈死後,德意志諸國又在教宗的支持下選出了一位對立國王威廉。

除了他的帝國要求之外,腓特烈的統治期是帝國中央集權瓦解的轉折點。當他專注於將西西里建立成一個現代的中央集權國家時,他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德意志,並給予德意志的諸侯們廣泛的特權:在1220年的《神聖諸侯契約》(拉丁語:Confoederatio cum principibus ecclesiasticis)中,腓特烈下放很多權力給主教,如制定關稅、鑄幣和設防。在1232年的《世俗諸候法案》(拉丁語:Statutum in favorem principum)中又將大部分上述特權分給了世俗地區。雖然事先這些特權很多都已經存在,但現在它們被廣泛而一次性地授予。1232年的《世俗諸候法案》中更首次將德意志的諸侯們稱為Domini Terrae,即他們領地的主人,這也是政治術語一次非凡的進步。另外,針對帝國中唯一一個實質王國——波希米亞王國這個重要的區域勢力,腓特烈又在1212年頒布西西里金璽詔書,承認了國王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一世(自1198年開始使用國王頭銜)及其後代的王室頭銜,並將波西米亞公國晉升為王國,作為奧托卡支持其成為皇帝的回報,波希米亞國王從此被豁免除參與帝國會議之外的所有義務。腓特烈希望通過這類廣泛的特權授予,拉攏德意志的諸侯們,以使在他專注於義大利事務期間,德意志的諸侯們能幫他維持好阿爾卑斯山以北的秩序。事實上這類政策至少在腓特烈在位期間有一定成效:1234年的亨利叛亂之際,在紅鬍子時期一直給皇帝添堵的德意志諸侯們這次都堅定地站在皇帝一方,而使叛亂在半年內便被平定。

神聖羅馬帝國早期三王朝時期,由於皇帝基本上都以日耳曼五大部落公爵的身份登基,以及與羅馬教廷的合作關係而維持帝國內部穩定,但在腓特烈二世採取重義大利輕德意志政策後,皇帝在德意志的權力威望逐漸衰落,而淪為與一般德意志諸侯無異的小領主。隨著腓特烈二世的去世,此前得政策傾斜以及與教廷關係破產造成的潛在危險因為缺乏有能力的皇帝而一次性爆發。經歷大空位時代以後,12世紀至13世紀期間,皇帝只能靠家族少量力量以政治手段和聯姻取得王位和帝位,缺乏強大的王室領地,來作為稅收來源和王權擴張的基礎,對於皇帝名義上可向帝國內成員收取的只有定額軍事徵收稅,這種鬆散的政治邦聯形態則在三十年戰爭中被徹底摧毀。

權力真空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Template:主條目 腓特烈二世於1250年死後,德意志王國分裂於他的兒子康拉德四世和諸侯們選出的荷蘭的威廉手中。康拉德於1254年死後便是大空位時期,在這一時期沒有一位國王能得到普遍的認可,而諸侯們就此得以鞏固他們的基礎,甚至變為更加獨立的統治者。1257年威廉死後,歸爾甫派(反霍亨施陶芬派)支持的康沃爾的理查和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十世展開了皇位爭奪,後者因擁有霍亨施陶芬家族的母系血脈而被吉伯林派(霍亨斯陶芬派)承認,但是從未踏上過德意志的土地。1273年理查死後,大空位時期以哈布斯堡的魯道夫一世被一致承認而結束,他是一位未成年的前霍亨斯陶芬家族旁系成員。

哈布斯堡家族與盧森堡家族統治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Template:主條目

對於當時的德意志貴族而言,哈布斯堡的魯道夫可謂理想的傀儡:空有輝煌的家世(腓特烈二世的教子、霍亨施陶芬家族的母系血脈),卻年老(即位時55歲)力弱(當時哈布斯堡家族只在上勃艮第有零散的領地)。然而他們都低估這位伏櫪老驥的雄才大略:1276年,魯道夫一世以違反小特權為由,向擅自吞併巴本堡領地的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宣戰,最終在兩年後於杜恩克魯特戰役擊殺對手,成功將地域廣大的奧地利變成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襲領土,從而一躍成為與波希米亞不分伯仲的德意志強藩。此後,帝國皇冠就幾乎一直在波希米亞國王(主要出身盧森堡家族)和奧地利大公(哈布斯堡家族)手中流轉,直到哈布斯堡家族出身的波希米亞與匈牙利國王斐迪南一世,從兄長皇帝兼奧地利大公卡爾五世手中接過帝國皇冠和奧地利大公國。兼任了奧地利大公和波希米亞國王的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及其分支哈布斯堡-洛林家族,則一直壟斷皇位直至帝國覆亡。

然而這個時期即便是皇帝已經擁有(僅相對於單一諸侯的)強大實力和廣大的世襲領地,面對一旦皇帝試圖褫奪特權就合縱抗皇的諸侯聯盟,神聖羅馬帝國的集權化道路依舊是舉步維艱:魯道夫一世將奧地利納入家族領地的行徑遭到諸侯們的一致反感,以至於其駕崩之後,當選為羅馬王的不是哈布斯堡的阿爾布雷希特,而是拿騷的阿道夫,而拿騷家族則因為同樣的原因而被哈布斯堡家族重奪王冠;控制了波希米亞、上薩克森、布蘭登堡等廣大領土的查理四世所能做到的,只是頒布金璽詔書,確認諸侯的特權,以防止對立皇帝的出現和內戰的爆發;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帝國改革可謂走得最遠,但也僅僅是通過帝國議會與封建軍制的改革、帝國咨政院和帝國行政圈的設立,以產生一個由貴族所治,為貴族所服中央政府,而這個脆弱的中央政府在後來的宗教改革中被攪的支離破碎;至於世界霸主查理五世,這個因為西班牙和勃艮第文化背景而始終得不到德意志貴族擁戴的虔誠天主教徒,最終深陷宗教紛爭的泥潭,黯然讓位於胞弟費迪南一世。

政治格局的變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3世紀同樣見證土地管理方式向中世紀晚期過渡的整體性變化,以損失貴族封建制度為代價,為政治權力轉移到冉冉升起的資產階級手中做準備。金錢除用於支付人頭稅以外,開始更多地代表農業的經濟價值。農民更多地開始被要求上交土地稅。「所有權」的概念開始代替古代的管轄權模式,儘管它們仍然聯繫得很緊密。在帝國轄區,權力聯繫得更緊密:無論是誰擁有了土地的管轄權,其他的權力也就應運而生。然而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一時期的管轄權並不包括司法權,事實上後者直到世紀才真正出現。法庭審判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傳統和慣例。

在這一時期,帝國所轄各區域開始轉型為現代國家的前身。這一進程隨著地域的不同區別很大,發展最快的地區很大程度上與古代日耳曼部落的區域重合。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帝國開始與德意志民族國家和日耳曼地域國家產生等價關係:1474年腓特烈三世首次在國號上加上「德意志民族/日耳曼民族的」(德語:Deutscher Nation/拉丁語:Nationis Germanicae)的修飾語,1512在科隆的帝國會議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則在首次在禮儀頭銜中加上「德意志國王」(拉丁語:Rex Germaniae),而傳統上表達對德意志地區治權的頭銜是責實不明的「羅馬人民的國王」(拉丁語:Romanorum Rex)。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1508年經過教宗儒略二世同意將「羅馬人的神聖皇帝」(拉丁語:Romanorum Imperator Augustus)改「為當選羅馬皇帝」(拉丁語:Electus Romanorum Imperator)結束了具有數百年歷史的習俗,即神聖羅馬皇帝必須由教皇加冕。

而因資本主義發展而富庶的北義大利城邦,如威尼斯、佛羅倫斯、比薩等等,持續地吸引著皇帝的注意和精力,使帝國對日耳曼與義大利其他地區的專注也減弱。

此外,帝國欠缺公認的王室繼承法,因此一旦皇帝去世,往往造成各選帝侯繼任皇帝的紛爭,因而導致帝國的內戰和陷入無政府狀態。繼位皇帝必須以武力戰勝其他不支持的諸侯,或者必須想辦法贏得多數諸侯的擁戴,才能維繫皇帝的權威;在這種情況之下,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有各成員國集結成一個核心「國家」之名,實際上卻逐漸演變成為一個鬆散的「邦聯組織」。

正如同那位反神羅公知所說的那樣。

三十年浩劫[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618年6月26日,當時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有390個領地,如公國、侯國、教會領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騎士領地等,而對哈布斯堡奧地利在帝國內部重振皇權政策的反感,以及因為宗教改革造成的占諸侯大多數的新教諸候對天主教皇帝的敵視,最終引發了三十年戰爭。三十年戰爭使得日耳曼的經濟倒退了近200年,猶如回到了農奴制的封建時代;又因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神聖羅馬帝國內的諸侯可享有自主權。這使得皇權進一步的被削弱,帝國境內的諸侯各自為政,他們的領地有如一個獨立的王國。三十年戰爭後,神聖羅馬帝國共有314個邦國和1475個騎士莊園領地。到了18世紀,經歷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等等內戰,整個帝國形成三百多個獨立的大小邦國,神聖羅馬皇帝甚至連德意志邦國的盟主都稱不上,徹底成了徒有其名的傀儡,而世人對皇帝的印象,更多地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族長與奧地利的統治者,而非德意志的最高君主。而另一方面,漢諾瓦、薩克森、巴伐利亞等幾個世俗選帝侯也逐漸成為歐洲政壇上不可或缺的要角,其中,由布蘭登堡選侯國發展而來的普魯士王國更是躋身歐陸列強之列,與奧地利展開持久的德意志爭霸戰。

國恥日[編輯 | 編輯原始碼]

Template:主條目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為防止「公平、自由、博愛」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

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準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尼亞、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後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王國,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

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雷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

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所謂的「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叛離帝國,加入偽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逼迫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羅馬人民的國王的稱號。

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的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的帝號。神聖羅馬帝國第一次遭遇了滅亡。可拿破崙毀滅神聖羅馬的行徑遭到了霍亨道夫男爵的譴責和反對,霍亨道夫男爵為了讓神聖羅馬帝國的遺民們牢記1806年的恥辱,與拿破崙抗戰到底。

復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Template:主條目 Template:主條目 兩百多年以後,霍亨道夫男爵的後代、日本合眾帝國的首相高村野雪為了重建昔日的神聖羅馬帝國,與喬治·邁爾斯極其領導的起義軍結盟,一同消滅了英國法西斯政權,還在各國的支持下重建神聖羅馬帝國。有一些人(如波拿巴家族的後裔甚至是所謂的「伏爾泰的後人」)對重建神聖羅馬帝國極為反對,可由於日軍的逼迫,反對者的要求被強制駁回甚至流放。2045年7月5日,在日軍的協助之下,喬治·邁爾斯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喬治一世以後,高村野雪和古德隆·許斯勒正式宣布神聖羅馬帝國復國。定都羅馬。重建後的神聖羅馬帝國變成世界上版圖最大的但人口僅次於中國的社會主義國家。

復國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復國後初期的政治動盪[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主條目:惡魔之輪戰爭

神聖羅馬帝國重建後的數年間(2045~2050),國內經濟雖然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軍事實力、軍隊素質有巨大改觀、法律得到了完善。但在重建期間發生了自13世紀以來舊神聖羅馬時期最嚴重的政治動盪。

尤其是在大災變爆發後,臭名昭著的惡魔之輪邪教對新生的神聖羅馬的各個省份(尤其不列顛省)發動一系列的暴動和混亂導致神聖羅馬帝國的社會穩定遭受嚴重衝擊衝擊,甚至爆發了。導致神聖羅馬境內的一些民眾質疑神聖羅馬帝國的法律政策,爆發了震驚世界的「6·11事件。引致神聖羅馬政府與駐神羅日軍派出軍隊清場以平息動亂。

可動亂後的數年間,神聖羅馬政府內部的貪污腐敗也開始變得極其嚴重,神聖羅馬政府執行了一系列法律,針對神聖羅馬國內政府內部的腐敗問題和質疑進行從源頭調查並且對貪污腐敗和持有不同政見的神聖羅馬官員、平民和宗教人士進行政治清洗

被清洗的不只是貪污腐敗和持有不同政見的人士、就連侮辱和誹謗神聖羅馬政權的伏爾泰及其書籍、推翻神聖羅馬政權的拿破崙·波拿巴及其後裔以及煽動暴動和散播邪教謠言的惡魔之輪教派以及「共濟會」也被劃入了清洗名單。

拿破崙十世被處決後[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惡魔之輪戰爭末期,聖若瑟騎士團的大團長朱塞佩·阿提里西的部隊在擊敗並俘虜拿破崙十世以後,大團長授權讓神聖羅馬軍隊和首相許斯勒將拿破崙十世帶到日本東京英靈神宮的廣場將其處以斬首刑,以終結惡魔之輪教派和殺光最後一個波拿巴宗室成員的後裔。

曾經毀滅神聖羅馬帝國的超甲級戰犯拿破崙一世的後裔在日本東京的英靈神宮的廣場上被神聖羅馬首相古德隆·許斯勒處決後,神聖羅馬全國的人民和身在海外的神聖羅馬人民都慶祝者超甲級戰犯後裔被處決的消息。

戰後,神聖羅馬帝國重建後的繁榮和強盛得到了巨大的保障,之後又參與了對外太空的研究和發展。不再依賴於的保護,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大國。

和平發展時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惡魔之輪戰爭結束後的十多年間,神聖羅馬對全國進行了重建和秩序的恢復。其中就包括後來的四個五年計劃將國家的經濟、秩序、政治、國防和外交全面發展和恢復。此外神聖羅馬還和中國、漠北共和國(蒙古國)合作修建了貝加爾大運河疏通黃河,而後又建立了一系列大規模工程和修繕(如英吉利大橋、拉多加運河、直布羅陀大橋、伏爾加-頓運河、斯韋阿蘭運河、阿爾斯特大橋、車諾比大淨化、西伯利亞都市化、古蹟大維修、白令大橋),將神聖羅馬再度成為世界的奇蹟。

大工程的全面發展還將神聖羅馬帝國奠定了世界奇蹟的基礎,還讓國家的影響力不斷增長。直到惡魔軍團的入侵。

惡魔軍團入侵[編輯 | 編輯原始碼]

2088年,惡魔軍團全面入侵地球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喬治一世御駕親征,和中國、中亞聯盟的軍隊聯手前往秋明對付入侵的惡魔軍團,結果皇帝卻在這場戰役中犧牲。神聖羅馬舉國上下都在為戰死的皇帝哀悼,太子彼得即位後,神聖羅馬政府將重心轉移到對抗惡魔軍團的侵略,還和世界各國全面聯手打擊惡魔軍團的滲透。他還全力資助「反惡魔軍團聯軍」對抗惡魔軍團,甚至在後期神聖羅馬利用核飛彈「皇帝之怒」(原「大伊萬」核彈)摧毀惡魔軍團的核心星球以終結惡魔軍團的入侵。

世界一統[編輯 | 編輯原始碼]

2150年,神聖羅馬帝國和世界上的所有國家(含美、日、中、韓)一同宣布建立「泰倫共和國」(Terran Republic),共和國建立後,包括神聖羅馬在內的所有國家都將宣告合併。徹底終止原先成員國的存在。

帝國概況[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皇帝[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主條目:神聖羅馬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者俗稱為神羅皇帝,1508年以前稱號為「羅馬人的神聖皇帝」(拉丁語:Romanorum Imperator Augustus),1508年後稱號為「當選羅馬皇帝」(拉丁語:Electus Romanorum Imperator)。自奧托一世(奧托家族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來,每一位羅馬人民的國王都希望獲得皇帝名號。但由奧托一世所創建的帝國,其皇帝稱號來自於教宗賦予的「西羅馬的皇帝」稱號,皇帝通過征服義大利來取得「羅馬皇帝」的合法性。帝國的所謂選帝侯,其直接選舉的當為「羅馬人的國王」,而非皇帝。因此,並非每一位德意志統治者都可以成為皇帝,只有進軍義大利,接受教宗加冕的強者,才可獲得這一殊榮。

神聖羅馬帝國的範圍,在奧圖一世和後代的不斷使其有地區納入、加盟下,從日耳曼平原北至波羅的海,東達今天的波蘭部份,並南抵今天的瑞士、波希米亞、奧地利和義大利的北部。打從一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即面臨一個相同的難題,也就是如何保持對德意志和義大利這兩個不同地區的控制,因為兩地中間隔著阿爾卑斯山脈,統合上並不容易。

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功,基本上是受惠於日耳曼和義大利這兩個主要成員。日耳曼人並沒有消除多少野蠻的特性。他們很早就被查理曼征服。帝國也從義大利的文化、科技和貿易等方面獲利良多。義大利人欣然接受由帝國確保的和平與穩定,因為他們曾在五百年前受到入侵。由帝國所提供的保護防衛了羅馬教廷,並且讓義大利的城邦國家得以開始發展。

帝國皇帝的軍隊由教會土地的佃戶所擔任,他們有義務為皇帝服軍役,是皇帝在與教會決裂而失去權威前這些士兵是皇帝軍隊的多數。第二種重要的部隊是由莊園農奴組成的兵團,雖然他們一部分會在接受最好的訓練與裝備後成為騎士,卻不是自由人。第三由帝國分予土地的自由民、軍戶、農民、騎士也有義務服從號召。之外帝國內所有的部隊皇帝理論上皆有權指揮,各公國在皇帝的請求下也會提供軍役的號召。這些軍隊會被用來鎮壓由帝國內貴族和農民所參與的暴動或政爭,也必須抵擋來自北方的維京人和東方的馬札兒人所發動的入侵。

在留多夫與薩里安兩朝,皇帝還有實際的權力,帝國軍的指導權讓皇帝在具掌控帝國內成員的實力。

然而,皇帝和教宗之間的對抗,間接的形成了日耳曼的未來命運。這項對抗是關於皇帝對主教職位的授予,和日耳曼境內其他教堂神職人員的任命。教宗額我略七世反對這項措施,因為如此一來導致教堂神職人員的職位買賣,成為主要的貪污腐化來源。神職人員的職位常常落到出價最高的競標者手裡。在長期數位教宗和皇帝之間的競爭,教宗贏得選擇主教的權利。在這場爭執中,帝國就在日耳曼爆發了內戰。

削弱了皇帝們在日耳曼和義大利的統治權。當皇帝被暫時逐出教會並且投注於對抗羅馬的戰爭時,帝國的政權就已失去效力。在未受到皇帝的干預或幫助之下,地方上的日耳曼親王團結自己的力量並與維京人作戰。在義大利,興起中的城邦國家聯合起來組成倫巴底聯盟,並拒絕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地位。

因此隨著德意志各諸侯離心傾向的加劇,皇帝的地位不斷下降。1356年盧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黃金詔書》)以後,皇帝實際由王國境內七大選帝侯選舉產生,他們是最古老同時也是最具權勢的三大教會諸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四大世俗領主:波希米亞國王、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滕堡公爵,布蘭登堡藩侯,本身代表帝國的成員國不再認為皇帝與帝國有實際價值。

在日耳曼和義大利的政權,自此從皇帝身上轉移到地方上的親王和城市。皇帝的軍隊叛亂,占領由他們駐守的城市和城堡,並宣布這些地方被解放。而當時的皇帝為重新奪回義大利,對日耳曼地方上的親王作了很多的讓步。到了十三世紀中期,神聖羅馬帝國便已名存實亡,皇位更虛置達二十年。日耳曼的親王只關心自己所保有的東西。義大利的城邦國家並不接受日耳曼的統治者,而且他們也強大得足以防衛自己。

中古時代的皇帝是由日耳曼的親王推選出來的,但僅徒具空名,對地方的控制力遠遠不及他們對自己家族莊園的掌握。幾個世紀以來,日耳曼只能算是歐洲的一股小勢力。

16世紀時,哈布斯堡家族試圖重振皇權,但因歐洲各國和德意志諸侯的聯合反對而作罷。直到帝國重建後的2045年才發生改變。

神聖羅馬重建後,神聖羅馬皇帝喬治一世(喬治·邁爾斯)將已故的舊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賦予了廟號(除至今建在的今帝以外全部都追授了廟號):

(備註:「今帝」類似於「今上天皇」,指至今建在並且是現任君主。「前帝」類似於「上皇」,指退位後至今建在的前君主。)

  1. 玄祖:海因里希一世
  2. 太祖:奧托一世
  3. 太宗:奧托二世
  4. 高宗:奧托三世
  5. 世宗:海因里希二世
  6. 仁宗:康拉德二世
  7. 德宗:海因里希三世
  8. 端宗:海因里希四世
  9. 定宗:海因里希五世
  10. 成宗:洛泰爾三世
  11. 聖祖:腓特烈·巴巴羅薩
  12. 簡宗:海因里希六世
  13. 寧宗:奧托四世
  14. 欽宗:腓特烈二世
  15. 睿宗:海因里希七世
  16. 宣宗:路德維希四世
  17. 紹宗:卡爾四世
  18. 熙宗:西吉斯蒙德
  19. 義宗:腓特烈三世
  20. 佑宗: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21. 中宗:卡爾五世
  22. 穆宗:斐迪南一世
  23. 禮宗:馬克西米利安二世
  24. 裕宗:魯道夫二世
  25. 英宗:馬蒂亞斯
  26. 哲宗:斐迪南二世
  27. 威宗:斐迪南三世
  28. 思宗:利奧波德一世
  29. 理宗:約瑟夫一世
  30. 康宗:卡爾六世
  31. 靖宗:卡爾七世
  32. 純宗:弗朗茨一世
  33. 寧宗:約瑟夫二世
  34. 烈宗:利奧波德二世
  35. 哀宗:弗朗茨二世
  36. 烈祖:喬治一世
  37. 前帝:彼得一世
  38. 今帝(2150年神聖羅馬加入泰倫共和國後變為「末帝」):瑪麗亞一世

直到今天,神聖羅馬政府為了朝拜已故的神聖羅馬皇帝,神聖羅馬政府敦促日方給英靈神宮修建已故神聖羅馬皇帝的牌位,以讓神聖羅馬政府和皇室成員參拜。可神聖羅馬政府的要求遭到了韓國的反對,韓方稱「給靖國神社設立神聖羅馬皇帝的牌位是玷污神聖羅馬帝國的正統性」。可神聖羅馬政府卻駁回了韓方的反對,神聖羅馬政府稱「英靈神宮(原靖國神社)里祭祀的死者大多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以及魔輪戰爭時期為保衛家園不受侵犯、為終結英國法西斯暴行、為抗擊惡魔之輪邪教而犧牲的英雄們。而不是那些中國人和韓國人認為的『戰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犯下滔天罪行的諸如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們」。

喬治一世駕崩後,彼得一世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一直持續到2101年退位後才讓給自己的女兒瑪麗亞。瑪麗亞一世是神聖羅馬帝國復國後唯一的女皇帝和最後一位皇帝。

首都[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神聖羅馬帝國沒有明定的首都,只有國王與皇帝的皇宮所在地,例如:馬格德堡、施派爾、布拉格與維也納;除此以外還有一些重要城市,如亞琛→美因河畔法蘭克福、雷根斯堡與紐倫堡。

2045年7月5日,神聖羅馬政府正式宣布羅馬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

文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神聖羅馬帝國在政治、哲學、藝術、思想和文化上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被稱作「詩人與思想家的國家」。其中包含了許多(包括了丙寅國恥後的著名人物):

備註:處於神聖羅馬國內的政治正確性,部分有爭議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不會劃入。(如阿道夫·希特勒)

  • 音樂:
  1.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2. 沃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3. 約瑟夫·海頓
  4. 卡爾·瑪利亞·馮·韋伯
  5. 費利克斯·孟德爾頌·巴托爾迪
  6. 羅伯特·舒曼
  7.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8.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9.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亨德爾
  10. 列奧波德·莫扎特
  11. 理察·華格納
  12. 理察·施特勞斯
  13. 安東尼奧·薩列里
  14. 卡爾海因茨·施托克豪森
  15. 漢斯·佛羅瑞安·季默
  16. 老約翰·施特勞斯
  17. 小約翰·施特勞斯
  18. 安東·布魯克納
  19. 弗朗茨·舒伯特
  20. 古斯塔夫·馬勒
  • 文學和哲學
  1. 卡爾·馬克思(平反)
  2. 戈特福雷德·萊布尼茨
  3. 伊曼努爾·康德
  4. 弗雷德里希·馮·舍林
  5. 阿圖爾·叔本華
  6.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7. 路德維希·維特根施泰因
  8. 弗里德里希·尼采
  9.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平反)
  10. 格林兄弟
  11. 楊·胡斯(平反)
  12. 馬丁·路德(平反)
  • 政治
  1. 西吉斯蒙德一世·馮·盧森堡
  2. 腓特烈·巴巴羅薩
  • 媒體
  1. 神聖羅馬中央電視台
  • 軍事
  1.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節日[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神聖羅馬帝國重建後,為了加大該國的包容性和多民族特點,將東亞和歐洲節日全部引用。

公曆[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1月1日:元旦節
  • 1月3日:一三事變慶祝日
  • 2月2日:神聖羅馬國慶節
  • 2月14日:情人節
  • 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
  • 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復活節
  • 4月1日:國際愚人節
  • 4月5日:清明節
  • 5月1日:國際勞動節
  • 5月5日:卡爾·馬克思誕辰紀念日
  • 5月9日:喬治·邁爾斯(現任神聖羅馬皇帝)紀念日暨第三次世界大戰勝利日
  • 6月1日:國際兒童節
  • 7月5日:神聖羅馬復國節
  • 8月6日:丙寅國恥公祭日
  • 10月31日:萬聖節
  • 11月28日:弗雷德里希·恩格斯誕辰紀念日
  • 12月25日:聖誕節

農曆[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正月初一:春節
  • 正月十五:元宵節
  • 二月初二:春龍節
  • 三月初三:上巳節
  • 節氣清明:清明節
  • 五月初五:端午節
  • 七月初七:七夕
  • 七月十五:中元節
  • 八月十五:中秋節
  • 九月初九:重陽節
  • 十月初一:寒衣節
  • 十月十五:下元節
  • 節氣冬至:冬至節
  • 臘月初八:臘八節
  • 臘月廿三或廿四:小年
  • 臘月三十(小月二十九):除夕

人口、教育、經濟和宗教[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人口方面,據2046年神聖羅馬全國人口普查顯示,神聖羅馬帝國的人口數約有1,250,000,000人,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大國,其國內的社會、經濟、質量和教育在戰後得到了特大規模的發展和建設,14歲以下的人口和60歲以上的人口各個都占該國的20%,其餘的大多數都是15歲到59歲(該國的60%)。神聖羅馬全國的失業率每年都會減少10%。

神聖羅馬帝國新生嬰兒的男女比例方面,女性占大多數,2046年人口普查顯示男女比例為99比119。2046年人口普查中,男性占該國總人口的45%,女性占該國的55%。

神聖羅馬帝國對老年人的政策和中國完全掛鈎,神聖羅馬政府對老年人的生活福利和優惠政策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在教育方面,神聖羅馬政府對知識和政治的教育更加重視,甚至引用了中國的一些歷史教科書和詞典甚至向全國民眾推廣英、德、日、漢四語教育,以解決在國內外的就業問題。

神聖羅馬帝國教育程度百分比占該國的:

  • 研究生(1%)
  • 大學本科(10%)
  • 大學專科(12.5%)
  • 中職(30%)
  • 普通高中(30%)
  • 初中(11.5%)
  • 小學(4%)
  • 未接受過正規教育(1%)

宗教方面,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神聖羅馬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天主教、新教路德宗、新教改革宗、聖公會、東正教、科普特、亞美尼亞使徒會、伊斯蘭教、佛教、道教,神聖羅馬公民可以自由地選擇、表達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神聖羅馬政府對待宗教問題的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作為公民的一項權利,得到了憲法和法律的保障。

經濟[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神聖羅馬帝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和世界第一大農業國。

政治審查[編輯 | 編輯原始碼]

Template:主條目

已知人物[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相關組織[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軼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 《邁爾斯編年史》系列作品中對神聖羅馬帝國的設定被描述成類似《魔獸世界》遊戲中的暴風王國(Kingdom of Stormwind)。

Template:國家列表